丁阿平想叫丁丁不要玩牌,可是他知道,他叫了丁丁,丁丁也不會聽他的,他隻是說:“丁丁,少來一會,下午要上學。”
丁丁“嗯”了一聲,又贏了一把,大樂。
丁阿平就把兩本昆曲研究的書拿過來看看。他先看《昆曲傳統劇目選》,都是些劇目選本,其中有《鳴鳳記》折子,有《西樓記》折子,有《尋親記》折子,有《牡丹亭》折子等等。丁阿平選其中的《鳴鳳記》“吃茶”一折看,卻是看不下去,一點可讀性也沒有。丁阿平又換了另一本《昆曲概覽》來看,仍是看不進去,實在沒趣。他覺得三十幾塊錢出得有點冤,又想也可能中午人疲倦,不容易讀書,晚上回去看,靜下心來再讀一讀。
下晚回來,第一件事就是問老太太,中午吃了什麼,吃得好不好。
老太太看看他,含糊不清地說:“三天不開葷,豆腐當肉吞。”
丁阿平問:“中午文燕侍候你吃了吧?”
老太太說:“吃得飽,吃得飽。”
丁阿平鬆了一口氣。
這一天文燕倒是準時回來吃晚飯了。文燕一進門,見了丁阿平,她“哎呀”了一聲,說:“不好了,不好了,中午把老太太吃飯的事忘記了。”
丁阿平說:“你這個人,沒事找事,明明侍候老太太吃了,你又來瞎說八道,媽聽見了又是煩惱。”
文燕盯著丁阿平看了一會,說:“咦……大概……可能……我自己也弄不清了,大概是給老太太吃了飯的。唉,麻將搓昏了頭哉。”
丁阿平說:“那你不要去了。”
文燕說:“不去不行,三缺一。再說,我不去,他們還是要來喊的。”
文燕走後,丁阿平見丁丁自己在做作業,便拿出那兩本昆曲的書來看。
《昆曲概覽》第一部分是介紹昆曲曆史。開頭說,昆曲又名昆腔,最早是流行於民間的一種土腔,大約於元末明初產生在蘇州昆山一帶等等。
丁阿平覺得沒有什麼意思,他翻過這一節看目錄中有一節“曲社回顧”,他便翻到這一節。
這一節介紹的是,自明清就有的各種昆曲曲社,其中有相當著名的“仙霓社”、“同聲社”等,在這一節裏,丁阿平很快就找到了梅巽仙的名字。
書上是這樣寫梅巽仙的:
……由梅巽仙、張雅秋姐妹等人發起,商辦女子曲社,由當時的詞曲專家劉梅提名為“幔亭曲社”,並聘請全福班老藝人鄭月泉等擔任指導。女子曲社成立之前,先有一次聚會,在可園荷花廳,梅巽仙唱《西樓記·玩箋》,壓倒群芳。
以後即正式成立“幔亭曲社”,首次聚會在鶴園舉行,到會者有三圓桌,梅巽仙唱《金雀記·庵會》,聲震四座……
丁阿平看到這一段介紹,想像當年老太太在鶴園唱曲的情景,覺得有趣。他拿了書,去老太太屋裏。
丁阿平說:“這書上有你。”
老太太睜開眼睛看看丁阿平,沒有說話。
丁阿平又說:“書上說你從前創辦女子曲社。”
老太太說:“女子曲社,是女子曲社。”
丁阿平說:“你說說呢。”
老太太說:“我到蓮花巷的時候,女子曲社已經散了,是不是?”
丁阿平說:“大概是的。”
老太太說:“我到蓮花巷,姚伯龍是不情願的,你知道嗎?”
丁阿平問:“誰是姚伯龍?”
老太太說:“姚伯龍你怎麼不認識,你看看書。”
丁阿平翻了翻那本書,書上果然有姚伯龍的介紹,有一大段,比介紹梅巽仙的更長。丁阿平沒有心思細細地看,他想向老太太請教怎樣了解昆曲,但不知從何問起,想了半天,他才說:“學昆曲,怎樣學?”
老太太朝他看看,隨後閉了眼睛,自言自語地說:“學《思凡》,女怕《思凡》,唱工重,做工繁,獨角戲,小尼姑,色空,守著青燈古佛……”
丁阿平歎了口氣,走開了,他知道老太太已經進入一種狀態,他拉她不動。
丁阿平回到自己屋裏,梅德誠正在等他。見了丁阿平,梅德誠問他要墊付的30塊錢,丁阿平摸出錢來給他。
梅德誠說:“不是我盯得緊,我怕你忘了,提醒你的。”
丁阿平點點頭。
梅德誠說你不要不高興,你應該懂得親兄弟明算賬的道理。
梅德誠又教導了丁阿平一番,走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