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老十四煩惱於江南的軍事準備頗多難處之時,淩嘯卻比他更煩。
如果說江南是兵多不好統屬的難,而閩粵則是缺少兵力的麻煩。
盤據閩粵的淩嘯,不缺將帥之才,但卻缺少可供驅馳的兵卒~~~勤王陸軍兩萬正規軍在北京天各一方,浙江十萬勤王亞軍盡落入死對頭郭璓之手,福建六萬勤王亞軍前打改土歸流後出征泰國鎮守當地,除了些不曉得效忠於誰的二流綠營之外,整個閩粵大地,就隻剩下三支力量尚能被淩嘯倚重:尚未完全遣散的一萬征丁營,名屬二公主的五千鳳凰旗,淩嘯貼身的五千扈從披甲。可想而知,即使淩嘯調回了呂宋剩下的三千騷擾縱隊,召回了呼嘯南海鬼見鬼愁的海盜軍團,甚至把台灣的四千駐軍全部收縮,總兵力也不過三萬多人,就算抵擋得住浙江江西的東麵之敵,也擋不住雲貴桂的夾攻。。。。。。。人家吳三桂的造反,雖然失敗了,但他好歹也有五萬多能征善戰的兵員,加上另外兩王的呼應啊!
這些軍力分布都是明麵上的,閩粵各地地方官是不難了解到的。很多抱有一線希望的閩粵地方官都在等待,等淩嘯召回勤王海軍,通過打進長江流域來轉移戰場。而勤王係的少壯激進派也向淩嘯建言,動用長樂秘庫中的各式先進武器,大舉征兵充軍。
可淩嘯謹記鄔思道的教誨,決心把“仁至義盡”進行到底。
“勤王海軍的立軍軍旨,首要的首要是對外征服,而水冷式機關槍,也決不能讓炎黃子孫開葷。。。。。。傳令下去,馬上把這些武器裝船,運到楊成碧手中,替本王告訴楊成碧,三千萬發庫存子彈給了他,殺不死三百萬倭寇,就別回來助戰!”
得,淩嘯的炎黃情結強悍又固執,加速了閩粵大地上的人心不定,在千裏之外不斷有開明商儒前來投誠和效忠的時候,閩粵也不免漸漸上演著背叛和出賣。。。。。。風聲鶴唳中捱到了七月初,廣東清遠以北的二十餘州縣綠營駐軍,全宣布不接受總督金虎的號令,即便是勤王係經營最長久的福建省,靠近浙江江西邊界的十來個縣,也出現了大批官員北逃“帝統區”的現象。
犬牙參差的兩方進行角力,出現這種現象很正常,但出現的大規模如此之大,就很有些傷害淩嘯的自尊了。。。。。暈,這些人太勢利了吧,鄔先生還說要我退讓些貧瘠之地,作為戰略縱深的緩衝地帶,這下好了,皇上的軍隊還沒有打過來,自己這邊就開始叛的叛,逃的逃,還有個屁的縱深?!
突如其來的叛逃形勢,還真把淩嘯給氣到了。善攻不善守的他,漸漸覺得有些扛不住,為穩妥起見,一方麵派勤王係軍隊往邊界要塞上頂去,另一方麵趕緊頒布了總******,征兵征糧,征船征匠,訓練士卒,調配統屬,忙得顧貞觀和金虎等官佐,全是腳底生泡。淩嘯自己呢,則趕緊把私庫整個兒悉數拿出來,用金錢換時間,用時間換空間,用空間換安全,一句話,闔府上下隻要餓不死凍不僵,開支全用來整軍備戰。
手忙腳亂中,淩嘯生平第一次有些後悔,後悔聽了鄔思道的“仁至義盡”策!
但無奈的是,淩嘯靜下心來一想,如果這場戰爭真的不可避免,鄔思道說得就並沒有錯,淩嘯本就是被動的,他隻能等康熙先來打自己,而決不可越雷池一步去先動手!
好在,進入七月之後康熙並沒有讓淩嘯等太久。
他以大清皇帝的玉璽,頒發了一份國是詔書~~~《檢討革新上諭》,“朕嚐聞‘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回首三年超越實務,雖繁華增而民疲憊,雖軍備強而戰益多,雖言路廣而人心裂,雖賬上財賦累增而國庫積蓄幾無所餘,誠可謂拔幼苗而助其長,是之為過逐末而略其本。故朕累經朝乾夕惕,思慮慎判,詔曰天下:著暫緩超越大業,各地措施一律重新檢視,詳論優越再做定奪。攝政超親王淩嘯,主導革新諸多不力,論咎削爵革職,自赴遵化皇陵麵壁思過!”
國詔上諭,等級上比即興的聖旨規格更高,倘使不遵,便是等同於公然背叛皇朝,實在是天下人可以共誅之的一份檄文。當然了,誅不誅得了淩嘯是一回事,當不當誅,那還得先看淩嘯遵不遵旨。而早已經率軍陳兵蒼南的郭琇,卻覺得已經沒必要等著看淩嘯的遵與不遵了。
“淩嘯會遵旨才怪呢!他一個娶了那麼多老婆的登徒子,麵X會思過,至於麵壁嘛,省省吧!”(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CMFU.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