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人性乃萬“圓”之源】
三國時期,楊修在曹操手下任主簿,起初曹操很重用他,楊修卻處處耍小聰明。例如有一次有人送給曹操一盒奶酪,曹操吃了一些,就又蓋好,並在蓋上寫了一個“合”字,大家都不明白這是什麼含義,楊修見了,就拿起匙子和大家分吃,並說:“這‘合’字是叫一人吃一口啊!”還有一次,建造相府,造好大門後曹操親來察看了一下,沒說話,隻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就走了。楊修一見,就令工人把門改窄。別人問為什麼,他說門中加個“活”字不是“闊”嗎,丞相是嫌門太大了。這樣一來,曹操就討厭楊修每次都猜出自己的心意了。
建安24年(公元219年),劉備進軍定軍山,他的大將黃忠殺死了曹操的大將夏侯淵,曹操親自率軍到漢中來和劉備決戰,但戰事不利,前進則困難重重,撤退又怕被人恥笑。一天晚上,護軍來請示夜間的口令,曹操正在喝雞湯,就順便說了“雞肋”,楊修聽到以後,便不等上級命令,教隨從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撤退,影響了軍心。曹操知道以後,他還辯解說:“魏王傳下的口令是‘雞肋’,可雞肋這東西,棄之可惜,食之無味,正和我們現在的處境一樣,進不能勝,退恐人笑,久駐無益,不如早歸,所以才先準備起來,以免到時慌亂。”曹操一聽,大怒道:“你小子怎敢造謠亂我軍心!”於是喝令刀斧手,推出斬首,並把首級懸掛在轅門之外,警戒三軍。
人性是一個謎。千百年來,人類雖然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地繁衍著、變化著,但對自己的了解遠遠不如對處在世界乃至宇宙的把握,甚至可以肯定的是人類目前還生活在自身的迷霧中。於是,我們看到了許許多多的悲劇發生了。
關於性的研究,戴爾·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影響甚廣。但那是一個階段的認識和產物,它的精華部分也大都是關於處世方麵的。這是關於人性認識的入門讀物,更是真知或是人生的大智慧。
香港著名歌星鄺美雲,曾參加香港小姐競選,獲得第三名。在競選期間,記者提了一個刁鑽的問題:“你讀書時成績不好,你是否很笨?”這個問題的確棘手,可鄺美雲的回答卻發人深思。鄺美雲是這樣回答的:“你們注意到沒有,讀書時成績一流的人畢業後幹什麼?可能當工程師、律師、醫生;而成績二流的幹什麼呢?他們中很多人卻當了那些工程師、律師、醫生的老板。”
成績一流的打工,成績二流的卻當老板。回憶我大學、中學甚至小學的同學,那些最有名、最有錢的,的確都是成績二流甚至三流的同學,而那些成績一流的同學走上社會後卻往往並不出眾。為何如此?就是因為成績一流的同學過分專心於專業知識,忽略了做人的“圓”;而成績二流甚至三流的同學卻在與人交往中掌握了處世之道。
一個人的成功主要依靠什麼?你不妨觀察一下周圍的人。那些成功的經理、廠長,甚至專業性很強的工程師、律師、醫生,他們的成功是否因為他們的專業技術都是最好的呢?答案是否定的。他們的成功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善於為人處世,會有效說話,推銷自己。正如幸福的家庭並不一定是妻子貌關如花,丈夫英俊瀟灑,幸福的家庭正在於雙方彼此尊重體諒,關係融洽和諧。
美國著名人際關係專家戴爾·卡耐基曾這樣說:一個人的成功隻有百分之十五是依靠專業技術,而百分之八十五卻要依靠人際交往、有效說話等軟科學本領。可我們的教育卻過分偏重於前麵的百分之十五,而對後麵的百分之八十五幾乎可以說是完全置之不理,實際上後麵的百分之八十五對人而言更加重要。
■大師點評:
充分地認識人自己,明確人的本性,麵對問題冷靜判斷,量力而行,這才是聰明人應該做的。
如果你真的想表現得比其他人更聰明一些,那麼你就應該對自己有一個自知之明,沒有必要總是要向他人強調自己的聰明,更沒有必要利用所有可利用的以及不可利用的機會向眾人表現你的聰明。這才是世上真聰明與假聰明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