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東方社會主義實踐問題研究——上(轉載)(1 / 3)

東方社會主義實踐問題研究——兼對《“補課論”批判》所做的答複——上(轉載)

作者:哲思

大約在去年年底或者今年年初以前,我還是信仰著“一國勝利論”的,但是,現在我離開了這個理論。放棄了自己堅信了十幾年的理論,對我來說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其間並不象彈煙灰那麼容易。現在看來,即使在我堅信“一國勝利論”的那段時間,也並不是沒有絲毫保留的。這個保留點就是有關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理論方麵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深入考察,後來成為我離開“一國勝利論”的起點。

分工是產生商品經濟的最根本的原因,用黑格爾的語詞來說,分工的存在是商品經濟存在的內在的“根據”。按照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觀點就是:

“其實,分工和私有製是兩個同義語,講的是同一件事情,一個是就活動而言,另一個是就活動的產品而言”{見《德意誌意識形態-----費爾巴哈》——《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37頁}。

“分工發展的各個不同階段,同時也就是所有製的各種不同形式。{見《德意誌意識形態-----費爾巴哈》---《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26頁}。

“分工從最初起就包含著勞動條件、勞動工具和材料的分配,因而也包含著積累起來的資本在各個私有者之間的劈分,從而也包含著資本和勞動之間的分裂以及私有製本身的各種不同形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73頁}。

東方的社會主義者們,在自己的實踐中最後也不得不承認商品經濟存在的必要性。雖然我們把他冠名為“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但是,名稱可以隨便取,產生商品經濟的社會經濟結構和由這種結構所帶來的社會矛盾是改變不了的。社會的經濟結構決定了社會的本性,因此,我們首先要做就是暫時拋開其他的外在的作用於社會本性的因素,直接去考察這種社會的本性即經濟結構本身。這個正如馬克思所說的:

“物理學家是在自然過程表現得最確實、最少受幹擾的地方考察自然過程的,或者,如有可能,是在保證過程以其純粹形態進行的條件下從事實驗的”。{《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人民出版社)}。

我們也將按照費爾巴哈說的那樣:

“科學是對類的意識。在生活中,我們跟個體打交道,而在科學中,我們是跟類打交道的。但是,隻有將自己的類、自己的本性當作對象來對待的生物,才能夠把別的事物或實體各按其本質特性作為對象”。{《基督教的本質》第29頁(商務印書館)}。

我們知道,東方社會在他開始宣布進行社會主義實踐的時候,總的說來,社會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仍然是以個人勞動力為主要生產力的小生產,小農業是這個社會最主要的經濟基礎,舊式的社會分工仍然是這個社會的人們進行他們的社會生產和社會交往的基本形式。正如保爾.拉發格所闡述的那樣,小生產使社會生產必然帶有個人主義性質{參見保爾.拉發格《財產及其起源》}。而社會分工(沒有特別說明,我們總是指的是舊式分工),我們可以看看恩格斯的闡述:

“現在可以察看一下杜林先生的下述的幼稚觀念:無須從根本上變革舊的生產方式,特別是無須廢除舊的分工,社會就可以zhan有全部生產資料;隻要“注意到……自然狀況和個人的能力”,就一切都解決了。而與此同時整批的人卻依舊為生產某一種物品所奴役,整批的“居民”依舊被要求就業於一個生產部門,而人類卻依舊和從前一樣,分成一定數目的不同的畸形發展的“經濟變種”,就像現在的“推小車者”和“建築師”一樣。社會應該成為全部生產資料的主人,同時讓每一個人依舊做自己的生產資料的奴隸,而僅僅有選擇哪一種生產資料的權利。同樣可以察看一下,杜林先生怎樣把城市和鄉村的分離看作“按事物的本性來說是不可避免的”,並且隻能在燒酒釀造業和甜菜製糖業這兩個具有普魯士特有的結合方式的部門中發現一點小小的緩和劑;他怎樣使工業在全國的分布取決於將來的某些發現以及取決於生產直接靠近原料開采的必要性——這些原料,現在已被用於離開原產地越來越遠的地方了!——他在結束時又怎樣力圖用下麵的保證來給自己留下退路:社會的需要終究要使農業和工業結合起來,即使這違反經濟上的考慮,就是說,似乎這樣做會造成經濟上的犧牲”!{《反杜林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336頁}。

“當社會總勞動所提供的產品除了滿足社會全體成員最起碼的生活需要以外隻有少量剩餘,因而勞動還占去社會大多數成員的全部或幾乎全部時間的時候,這個社會就必然劃分為階級。在這個完全委身於`勞動的大多數人之旁,形成了一個脫離直接生產勞動的階級,他從事於社會的共同事務:勞動管理、政務、司法、科學、藝術等等。因此,分工的規律就是階級劃分的基礎。但是這並不妨礙階級的這種劃分曾經通過暴力和掠奪、狡詐和欺騙來實現,這也不妨礙統治階級一旦掌握政權就犧牲勞動階級來鞏固自己的統治,並把對社會的領導變成對群眾的剝削”。{《反杜林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321頁}。

“當社會成為全部生產資料的主人,可以在社會範圍內有計劃地利用這些生產資料的時候,社會就消滅了迄今為止的人自己的生產資料對人的奴役。不言而喻,要不是每一個人都得到解放,社會也不能得到解放。因此,舊的生產方式必須徹底變革,特別是舊的分工必須消滅。代之而起的應該是這樣的生產組織:在這個組織中,一方麵,任何個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產勞動這個人類生存的自然條件中所應參加的部分推到別人身上;另一方麵,生產勞動給每一個人提供全麵發展和表現自己全部的即體力的和腦力的能力的機會,這樣,生產勞動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產勞動就從一種負擔變成一種快樂”。{《反杜林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332頁}

“誠然,對於杜林先生那種從有教養的階級那裏繼承來的思維方式來說,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總有一天會不再有職業的推小車者和職業的建築師,曾經在半小時內作為建築師發號施令的人也要推一段時間的小車,直到再需要他作為建築師活動時為止。好一個把職業的推小車者永恒化的美好的社會主義”!{《反杜林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240頁}

大家可以看看,恩格斯在上麵論述了分工帶來的必然的社會後果,同時指出杜林的:“無須從根本上變革舊的生產方式,特別是無須廢除舊的分工,社會就可以zhan有全部生產資料;隻要“注意到……自然狀況和個人的能力”,就一切都解決了”這種觀點是幼稚的觀念;同時還諷刺杜林的這種社會主義是“好一個把職業的推小車者永恒化的美好的社會主義”!並且,他在論述中還非常明確、非常直接地指出:

1、分工的規律就是階級劃分的基礎。

2、舊的生產方式必須徹底變革,特別是舊的分工必須消滅。

很顯然,在舊的社會分工還存在的情況下,所謂全社會(全民)可以zhan有全部生產資料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可見,正因為東方的社會主義實踐直到他們滅亡為止都沒有能夠消滅舊的社會分工,所以他們就沒有能夠真正實現全民所有製。這不僅是個一般的理論問題,而且還是個涉及到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石的問題,是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原則問題。正如我在自己的那篇短文說的那樣:“這種舊式分工還存在一天,人民就不可能掌握全社會。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的所謂全民所有製不過是空想和不真實的存在。所謂全民zhan有在邏輯上就是全民都不zhan有,因而在現實中就是以消滅分工為前提才能實現的經濟體製,這才是自由人的聯合體”!

除此之外,如果深入進行考察,我們就會發現,我們所宣傳的“按勞分配”的實現也是要以消滅分工為前提的。按勞分配實現的基礎就是要把不同質的勞動轉化為同質的勞動。正如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一樣,絕對孤立的事物是沒有的,事物總是處在各種各樣的聯係之中的,而聯係本身從邏輯上反映出來就是個別與同一的統一,就是特殊,事物總是以各自特殊的方式彼此發生聯係的。既然我們否認這個世界上有絕對孤立的事物存在,那麼反映到邏輯上就是必然要承認絕對的同一是不存在的,同一本身就是矛盾,解決這個矛盾的形式就是運動,事物總是在運動中保持同一的。拿勞動來說,一方麵,各種特殊勞動是不同質的勞動,他們有著不同的衡量勞動的特殊標準,簡單勞動的一小時不可能等於複雜勞動的一小時;另一方麵,不同的特殊勞動又都是人類勞動,他們之間必然存在著同一的東西,因此,他們就應該能夠相互比較。資本主義是怎樣實現不同質的勞動轉化為同質的勞動的呢?是通過商品交換實現的。我們先來簡單的考察一下這個轉化過程的運動形式,當由於競爭使某個複雜勞動的價格低於簡單勞動的價格時,就會有很多勞動力脫離這個複雜勞動部門湧向簡單勞動部門,直到這個複雜勞動部門由於勞動力的減少,競爭減弱,價格又回升到自己的價值以上為止。商品交換的這個運動過程告訴了我們一點,那就是,不同質的勞動的轉化是在社會過程背後實現的。在資本主義社會,這個轉化的實現是以競爭引起的往複波動為其實現形式的。那麼,能否直接實現不同勞動的轉化呢?回答是不能!盲目的競爭是可以消滅的,但是,不同質的勞動的直接轉化是不可能實現的。資本主義是以私有製為基礎的社會,他實現不同勞動的轉化必然是以私有製為基礎來解決這個問題的,但是,當我們拋開私有製這個特殊的規定性,因而拋開這個特殊的規定性引起的事物之間特殊的聯係方式的時候,我們還剩下什麼呢?還剩下運動!是怎樣的運動呢?是勞動者在不同勞動部門之間的“自由”運動,這就是消滅分工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