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從古至今,中國一直是當之無愧的教育大國,我們有無數影響世界和人類思想的聖賢先師,他們留下的璀璨智慧讓全世界的人們歎服膜拜。同時,幾乎每個中國家長都很重視子女教育,從古代孟母三遷的故事到如今為了孩子高考停工隨學的母親們,中國家庭的教育情結可謂深入骨髓。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今天的中國教育卻出現了很多嚴重問題,超過半數的中學生厭學、接近10%的中小學生染上網癮、高達12.97%的青少年出現心理和行為問題……中國現代社會快速變革所帶來的諸多問題疊加在80後、90後、00後獨生子女的成長上,造成很多孩子出現問題,例如自我中心嚴重、不懂感恩、缺乏吃苦耐勞精神、延遲滿足能力差、生活和生存能力低、學習能力不足、出現性早熟等,而獨生子女一旦出現問題往往會對整個家庭造成毀滅性打擊,令人扼腕歎息。

中國教育到底怎麼了?誰該為此負起責任?

一說起這個話題,許多家長就會指責教育管理部門、學校和老師,認為當前的教育問題主要來自應試教育體製,其次是教師責任和素質問題。但是,這樣的看法有些偏頗。首先,我國的教育資源尤其是優質教育資源相對不足,要保證公平公正的社會原則,中高考製度在相當長的時間裏都必須要保持下去。而我們家長真正要去思考的,是如何在應試教育體製下做好孩子的素質和能力培養,其中也包括應試能力。當然,這絕不是給孩子報幾個特長班,上幾年奧數那麼簡單;而是要懂得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真正在生活和學習中全麵培養他們的能力和素質。另外,教育是全社會的問題,它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學校教育隻是其中的一個環節而已,不應成為整個社會教育問題的替罪羊。

相反,縱觀當前教育問題的方方麵麵,真正的根源性問題恰恰來自家庭教育環節,很多影響我們成長的人際規則、生活和學習習慣都是在早期的家庭教育階段開始形成的。1978年,在一次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聚會上,一位白發蒼蒼的老科學家曾坦言,他一生最重要的學習是在家庭和幼兒園裏,所學到的則是那些終生受益、促使他不斷努力鑽研的好習慣。由此可見,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習慣養成對於孩子未來發展的作用至關重要。然而,中國目前的家庭教育處於一種完全缺乏規劃和管理的狀態,沒有哪個政府部門對此真正負責任,而各個家庭又普遍缺乏相關知識和經驗。尤其是近年來,國人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多數家庭卻不懂得如何在富有狀態下教育和培養“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獨生子女。同時,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年輕父母們變得越來越繁忙,他們很少有時間去考慮家庭教育問題,孩子小的時候交給祖父母,等到入了托、上了學,就幹脆交給老師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