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這種嚴峻形式,我們該如何正確地引導孩子們遵從孝敬長輩的傳統美德呢?這需要從小抓起,讓孩子們了解我們國家悠久的孝道曆史和人文故事,並在現實中加以暗示、鼓勵和引導。我國漢代做官講究“舉孝廉”,這實際上在傳達一個很重要的理念,那就是“孝順之人才能算得上德才兼備”。以下摘錄了幾則二十四孝中的故事,供大家參考。
附:《二十四孝》摘選
親嚐湯藥
漢文帝劉恒,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嚐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百裏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裏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歎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裏能夠再得呢?”孔子讚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戲彩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扇枕溫衾
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安帝(107-125年)時任魏郡(今屬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災,黃香盡其所有賑濟災民。著有《九宮賦》、《天子冠頌》等。
滌親溺器
黃庭堅,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詩人、書法家。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這些曆經千年傳承至今的孝道故事,對於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他們也許隻是聽了聽這些故事,但在心裏、在潛意識中卻可能會埋下一顆善良美好的種子。當然,孝道的傳承不僅僅靠說教,更重要的是家庭氛圍和長輩的榜樣作用。對孩子們來說,一個孝敬自己父母的長輩比得上一百個、一千個傳說中的孝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