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光榮與權力

5月25日的會議實際上隻做了一件事──選舉55歲的弗吉尼亞代表、前大陸軍總司令喬治·華盛頓將軍為大會主席。

喬治·華盛頓的名字,我們中國人是再熟悉不過了。在我們看來,由他擔任大會主席,實在是當之無愧。事實上這項提議也得到了7個代表團的一致讚同,華盛頓全票當選。但我們還是要指出,這項提名仍然是一種特殊的禮遇。因為它來自賓夕法尼亞代表團,而且是由本傑明·富蘭克林提議、羅伯特·莫裏斯提名的。

賓夕法尼亞是僅次於弗吉尼亞的第二大邦,人口居第二,土地麵積第五。她的代表團也陣容強大,人數最多,一共8人(次為弗吉尼亞,7人),其中至少有4人相當重要:羅伯特·莫裏斯、古文諾·莫裏斯、詹姆斯·威爾遜和本傑明·富蘭克林。53歲的羅伯特·莫裏斯是在《獨立宣言》、《邦聯條例》和《聯邦憲法》這3份堪稱偉大的文件上都簽過字的人。這樣的人一共隻有兩個,一個是他,還有一個是康涅狄格的羅傑·謝爾曼。35歲的古文諾·莫裏斯是製憲會議期間發言次數最多的代表,共發言173次。而且,由於他文筆精巧細膩,憲法文本最後主要是由他來定稿的。45歲的詹姆斯·威爾遜發言次數位居第二,160多次(再次為弗吉尼亞代表詹姆斯·麥迪遜,150多次),而且他的許多具體建議成為《弗吉尼亞方案》的血肉,最後被納入聯邦憲法。如果以發言次數來做排行榜,則冠軍和亞軍便都在賓夕法尼亞代表團。何況這兩個發言最多的也都不是等閑人物。古文諾·莫裏斯是世家子弟,本人則“集種種才華於一身”,發言口若懸河,汪洋恣肆。詹姆斯·威爾遜是當時美國立憲問題的專家,對世界上各種政體的情況了如指掌。他也是聯邦憲法生效後首批任命的最高法院6名大法官之一。製憲會議代表中後來當了大法官的共有3人。一個是他(1789年任命),還有一個是新澤西的威廉·佩特森(1793年任命),康涅狄格的奧立維·艾爾斯沃斯則是第三任首席大法官(1796年任命)。後來當了總統的則有兩人,即華盛頓和麥迪遜。這兩個都是弗吉尼亞人。弗吉尼亞和賓夕法尼亞,是兩個分量最重的邦。

實際上這次會議也是由弗吉尼亞和賓夕法尼亞主導的。這兩個代表團的意見,代表著會議的主流方向。由賓夕法尼亞代表團提名弗吉尼亞人擔任大會主席,這個意義就非同一般,何況這個提名又其實來自本傑明·富蘭克林。

這又是一個我們十分熟悉的姓名。我們小時候就聽說過他在暴風雨中放風箏以證明雷電不是上帝發怒的故事,知道他發明了避雷針,知道他一生獲得過許多榮譽(比如英國皇家學會頒發的科普利獎章,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的榮譽學位,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法蘭西科學院的外國院士,彼得堡科學院的外國院士等)。我們還知道他由於家境貧寒,隻上了兩年學就輟學當了印刷工。靠著刻苦自學和勤奮努力,他不但使自己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學者,還在費城創辦了北美第一個公共圖書館,創辦了費城學院(即後來的賓夕法尼亞大學)。我們當然還知道他不僅是科學家,也是政治家,更是啟蒙思想家。第一個把北美殖民地人民聯合起來的“1754年阿爾巴尼計劃”,就是他提出來的。他也是第二屆“大陸會議”代表和《獨立宣言》的起草委員之一,並曾遠涉重洋出使法國,贏得了法國和歐洲人民對北美獨立戰爭的支援。這次來參加製憲會議時,他是賓夕法尼亞的行政長官。富蘭克林在美國人民心目中享有崇高威望,被曆史學家稱為“美國先生”和“最美國的美國人”。1790年去世時,費城人民為他服喪一個月以示哀悼,出殯隊伍竟達兩萬人之多。盡管他的墓碑上隻刻著“印刷工富蘭克林”幾個字,法國經濟學家杜爾哥卻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讚語:“他從蒼天那裏取得了雷電,從暴君那裏取得了民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