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講 國家利益至上(1 / 3)

決絕

一個有理想的人,往往會對理想本身充滿了幸福的期望與憧憬。

而一個能夠實現理想的人,往往在一開始就對實現理想的艱辛做好了準備。

隻對理想充滿了幸福的期望與憧憬的人,這種理想往往到最後隻是夢想。有句歌詞叫“有夢想就會成功”,我覺得這話不對,夢想誰都有,但大多不成功,因為我們總是對夢想做好了準備,卻沒有對冰冷殘酷的現實做好準備。

但能實現理想的人就不一樣了,他們一開始就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他們每一步都堅實篤定,又都小心謹慎。他們從不期望會有一條鋪滿鮮花的道路,直通到一個叫“理想”的地方。

張居正,就是這樣一個人。

張居正比較喜歡禪學,所以他幫李太後崇佛,也並不完全是簡單的附合。萬曆元年的時候,也就在張居正的政治“理想”——萬曆新政開始之初,他曾經寫信給友人說:“前年冬,偶閱《華嚴》悲智偈,忽覺有省。即時發一弘願:‘願以深心奉塵刹,不於自身求利益’。”(《張太嶽集·書牘》)

意思是說,前年冬天,因為讀《華嚴經》中的偈語有感,當時就發了一個弘願,這個弘願就是“願以深心奉塵刹,不於自身求利益。”

這裏要注意,這個偈讀ji不讀jie,它在佛學中原來是專指發自真心的敬頌的語言,梵語讀作“嘎薩”。偈本身就是發自真心的弘願了,在讀偈之後又發弘願,那在佛學中可謂是舍身之語,是最純潔、最純淨的心聲,也是最不可違背的誓言。

那麼,張居正這個最純淨的心聲是什麼意思呢?

很簡單,“塵刹”就是指這個現實的世界,佛祖的四大弟子,也就是觀世音等幾位菩薩都發過要曆經塵刹、普渡眾生的弘願,所以像《楞嚴經》裏就有一句叫“將此深心奉塵刹”,張居正“願以深心奉塵刹”就是借用了這一句。在這句之後又加上一句“不於自身求利益”那意思就更明確了,就是但求為國為民之誌,絕不吝惜自身。

要知道按張居正“前年冬”的說法,他寫這話的時候還是隆慶五年,當時他還隻是一個副宰相,他要抒發報國之誌,那當然是可以理解的。但為什麼要如此毅然決然,還要在佛祖麵前發下弘願呢?

這說明他對實現人生理想的艱難早就有了心理準備。所以他在施行萬曆新政的過程中,一路上既雷厲風行,又戰戰兢兢、小心謹慎。你看他在用人上,要份外考慮怎樣安撫高拱原來的那些手下;即使麵臨著不小的非議,他也要適當地處理好與大太監馮保的關係;更不用說跟李太後了,既有兩分尊重,又有兩分曖昧,更有兩分相互的依賴,還有兩分知己之情。

我們讀他的《張太嶽集》,甚至會讀到他在給許多部下的信中有許多苦口婆心的解釋與勸導。

可以說,為了他的萬曆新政,張居正雖然大權在握了,但直到奪情事件之前,他還是非常小心,非常謹慎的。

可張居正再有準備,大概也沒準備到這一場有關“奪情”的倫理風暴。

因為張居正的父親去世,張居正和整個萬曆王朝都麵臨著一個艱難的選擇,即張居正是回家守三年孝,還是奪情留任內閣。

張居正作為一個政治家,他自己心裏也很清楚,所謂“政治與強權同在,權勢與地位共存”。等你在家待了三年再回來,內閣裏哪還有你的位置呢?況且嘉靖以來的政治形勢,無一例外地都表現為落勢的內閣首輔都不會有好下場,你看夏言倒台,被嚴嵩整死;嚴嵩倒台,被徐階抄家;徐階倒台,被高拱弄得兩個兒子發配充軍;而高拱倒台,馮保更是要借王大臣案置他於死地。現在張居正一旦交出大權,等待自己的又會是怎樣的命運的呢?

這一點張居正當然會擔心。

還有一點更重要,那就是權力和光陰一樣,失去了,輕易就回不了頭。沒有權力在手,他的改革藍圖、萬曆新政的理想又何以徹底實現呢?尤其是在改革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剛要進一步推行的關鍵時刻,張居正要是放棄了手上的權力,也就等於完全放棄了整個萬曆新政。

所以,在士大夫階層紛紛攻擊他的“奪情”就是貪戀權位的時候,他理直氣壯地說了一句名言,他說:“苟利國家,生死以之”(書牘十一《答福建巡撫耿楚侗談王霸之辯》),“況區區訾議非毀之間乎?”(《張太嶽集卷六乞恢聖度宥愚蒙以全國體疏》)

這就是林則徐那句名言“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典故出處了。那意思就是為了國家,我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我還怕什麼世人的非議呢?

張居正不是沒有矛盾過,不是沒有痛苦過,但當他為士大夫所謂的倫理道德所逼迫,在王錫爵麵前屈膝長跪、引刀欲自刎之後,他算是橫下了一條心。橫下了什麼心呢?他張居正作為堂堂內閣首輔,逼不得已,給人下跪,跪是跪過了,但再站起來,他就不是原來的那個張居正了。

原來的張居正雖然強勢,但卻講策略,講方法,人事上、工作上都小心謹慎沉穩得很。可跪過後再站起來的張居正,心中隻有“苟利國家,生死以之”的強大信念,除此之外,他再不顧忌任何其他的東西,哪怕是整個士大夫階層的非議,甚至是整個時代的非議。

從此以後,張居正的工作風格,甚至是生活作風也為之一變,他無所顧忌,充分集權,進而緊握強權,排除異己。心中一句“國家利益至上”,生活上日漸奢侈,工作上也再無情麵可講。這種變化集中地表現在兩件事上。

排場

第一件,是張居正回鄉葬父的排場。

在小萬曆和李太後反複下旨慰留之下,張居正終於下了奪情留任的決心,但也提出了五個條件:一是上班可以,但不拿工資;二是朝廷的祭祀活動、公共活動,一概都不參加;三是上班時要允許他穿青衣角帶;四是他經手的公文上要加上“守製”兩個字。這幾條都是表示他作為一孝子的身份,這都說明張居正奪情留任是為國盡忠,而不是為了名利。

最後還有一條,那就是等明春小萬曆結婚大典完成之後,即回鄉葬父,然後張居正要親自把老母親接到北京來住。

對於這些條件,小萬曆和李太後當然無條件答應,隻是覺得張首輔是委屈了自己。

可張居正認為自己上不食公家俸祿,下不通四方交遺,一心為國,辭俸守製,這樣就可以無愧於心了。

終於等到了第二年,小萬曆婚慶大典之後,雖然小萬曆、李太後感覺時刻都離不開這位張先生,但事先說好的,張居正要回鄉葬父,小萬曆隻得依依不舍地讓張居正走了。

據說張居正走之前來跟小萬曆辭行,這位剛結了婚的十六歲少年千叮嚀萬囑咐,囑咐自己的張老師長途歸鄉,一定要保重身體,尤其到家安葬自己父親的時候不要太悲傷。

張居正聽了這話,感動不得了,當時跪拜在地上就失聲痛哭起來,小萬曆走過來,扶起張居正,才說了一句“先生千萬不要太悲痛”,自己也就哽咽著哭了起來。張居正怕小萬曆太傷感,所以趕緊叩頭告辭,人還沒走出大殿,隻聽見身後小萬曆在跟身邊的侍從說:“我有好些話,想跟先生說,見他悲傷,我哽咽得都說不出來。”

你看,千古以來,有幾個君臣之間可以有這樣深厚且真摯的情誼呢?

因為張居正有喪在身,李太後雖不能親自為他送行,但也派太監傳來口諭,說“先生離開後,皇上無所倚托,先生也舍不得皇上,所以到家事畢後,千萬早早歸來。”

這可以看出來,皇帝和太後對張居正的依賴到了什麼地步。在封建時代,皇帝那就是國家的象征,也就是說當時的國家、當時的大明王朝對張居正依賴到了什麼地步!

帶著這份依賴,張居正浩浩蕩蕩地上路了。在張居正的心中,有這份皇帝和太後的依賴和信任就有了一切,其他的一切就可以不在乎了。皇上不是交待他路上一定要好好照顧自己嘛,這沒問題,張居正以前在生活上還挺注意節儉的,現在想怎麼就怎麼,反正他又不缺豪華鋪張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