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輝
受攻擊的鮑威爾
當麥卡錫主義在美國向“中國通”們開火時,有一位美國人的名字,沒有出現在厄特麗《中國故事》所列的“中國通”的名單上,這個人是約翰·威廉·鮑威爾(John
William
Powell),此時留在中國,仍在上海主編出版英文刊物《密勒氏評論報》。
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密勒氏評論報》恐怕要算最有影響的英文報刊。該刊由美國《紐約先驅論壇報》駐遠東記者密勒(
T.
F.
Millard
)於一九一七年在上海創辦,故名為《密勒氏評論報》(Millard’s
Review
)。兩年後,由約翰·本傑明·
鮑威爾
(John
Benjamin
Powell
)接辦,更名為The
China
Weekly
Review
(中國每周評論),但中文刊名仍沿襲舊稱。民國時期,本傑明·鮑威爾深深介入中國事務,與眾多政要關係密切,親曆二十餘年的風雲變幻,其刊物因而在中國和美國具有一定影響。斯諾當年初到上海時,曾在《密勒氏評論報》工作,一九三六年他前往陝北冒險采訪時,身份也是該刊記者。隨後,他所撰寫的《西行漫記》,率先在該刊連載。抗戰期間,本傑明·鮑威爾被在上海的日本當局關押多年。抗戰勝利後,身體飽受摧殘的本傑明·鮑威爾歸國治療,由兒子威廉·鮑威爾子承父業,人們習慣稱他為“小鮑威爾”。自中共新政權成立一直到朝鮮戰爭鏖戰,小鮑威爾繼續在上海編輯出版《密勒氏評論報》。
朝鮮戰爭剛剛爆發,《時代》對留在上海努力適應新時代的小鮑威爾,有過一篇專門報道,題為《上海,夢之街》。報道基調,與厄特麗及麥卡錫對“中國通”的抨擊,大致相同。在《時代》看來,小鮑威爾已經背離了其父的獨立傳統,其刊物被中共利用,已成為攻擊自己祖國的工具:
從一九一七年,至珍珠港事件爆發,約翰·本傑明·鮑威爾在上海編輯出版了一本富有勇氣而受人尊敬的雜誌China
Weekly
Review(中國評論周刊,中文刊名《密勒氏評論報》)。日本人將他逮捕關押,受盡折磨,戰後去世。鮑威爾身後留下一個兒子繼承父業。上個星期,在共產黨統治下少見美國人蹤影的上海,三十一歲的約翰·威廉·鮑威爾仍在出版這本雜誌。老鮑威爾曾一再強調刊物不受人控製,如果他看到自己的刊物如今已是一副屈從的樣子,一定會為之震驚。兒子比爾(威廉·鮑威爾的昵稱--譯注)已成了一個徹底向共產主義點頭哈腰的人。
比爾在上海出生,在密蘇裏學院學習新聞(如父親一樣),二戰期間在設在中國的戰時新聞處工作。一九四五年,比爾代替身體虛弱的父親主編刊物,很快重新贏得了《密勒氏評論報》在美國、英國以及中國的英語人群中的讀者,他們高興地看到這本雜誌獲得新生。不過,比爾很快轉向了左翼,而不是像他父親那樣在國共之間保持獨立批評的態度。在紅色軍隊一九四九年占領上海之後,《密勒氏評論報》歡呼這座城市的“解放”,無節製地讚頌“新民主主義”,並且開始呼籲從蔣介石的“走狗”手中“解放”福摩薩(台灣)。《密勒氏評論報》對美國生活的觀點,是以紅色的、粉紅色的剪裁拚貼而成,其素材完全根據法斯特(Haward
Fast
)和喬治·塞爾迪斯(George
Seldes
)發表在小冊子In
Fact
(《事實》)上的文章。《密勒氏評論報》寫道:“在中國人民的眼裏,美國已經成為全世界反動派的一個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