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的曆史尷尬 [中](2)(1 / 1)

甚至該周刊把傳統的針對中國讀者的英語教程內容,也變成了宣傳黨的路線的胡言亂語。最近一期雜誌上這樣分析下麵一句話:“爸爸可能是商店裏的一位多思之人,但當他拿起一本雜誌,他也喜歡欣賞新車的廣告。”周刊解釋說“爸爸”是父親的習稱,然後又補充說:“這句話表現出一般美國人的政治短視……他不願意告知他什麼,他隻不過要在閑暇之時逃進一個夢的世界。”主編鮑威爾的祖國,現在正與他的朋友們在朝鮮作戰,老鮑威爾的崇拜者等待著他的兒子比爾,是否能從他自己的夢的世界裏逃出來。

(《時代》,一九五○年七月十七日)

“中國通”,不再影響中國

小鮑威爾是否如《時代》所說,真的把自己所做看成是一場夢?如果真的是夢,讓他夢碎的,則是《密勒氏評論報》一九五三年八月的停刊;繼而,他回國之後遭遇到與其他“中國通”類似的命運。

研究《密勒氏評論報》的學者,根據比爾所述,這樣寫到停刊前後的故事: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美國國內麥卡錫主義甚囂塵上,中美關係日趨緊張。再加上“長期並不斷惡化的財務問題”以及“國民黨封鎖”導致的“海外分銷”、“海外彙款”等障礙,《密勒氏評論報》遇到越來越多的困難。1950年7月15日《密勒氏評論報》刊登了停刊詞,但在諸多讀者的強烈建議下,改為月刊繼續出版,成為“極少幾份能夠向國內外讀者提供客觀公正的、有關中國發展情況的出版物”之一。

可是,在“國民黨封鎖了中國的海岸線,美國郵局時常會幹涉中美之間的郵件,華盛頓政府限製與中國的貿易,一些國家相互勾結要求限製甚至公開禁止《密勒氏評論報》”等諸多問題的影響下,《密勒氏評論報》最終還是於1953年8月停刊,結束了它27年的曆史。

小鮑威爾返美後,美國政府指控他違反了戰爭法,煽動印刷虛假陳述,捏造美軍在韓戰中對中國軍隊使用細菌武器的報道。據稱,在朝鮮戰爭中,共產黨警衛強迫美軍戰俘閱讀《密勒氏評論報》的文章,以破壞美國士兵對祖國的忠誠。案子拖延了五年,小鮑威爾也因此成為司法案例上的名人。1959年1月,舊金山聯邦地方法院最終宣判,指控無效。

(《

報道成立伊始的新中國》,沈薈、程禮紅

,《新聞記者》)

毀譽參半中小鮑威爾黯然退場。他的離去,是一個曆史轉折點。

自二十世紀初開始,一個動蕩不安、危機四伏同時又國門大開的中國,給“中國通”提供了真正能夠發揮各種作用的曆史大舞台。一代又一代西方的“中國通”,走進中國,以各種方式深深介入和影響著中國事務,在不同黨派之爭中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稍稍回過頭看看,就不難發現,從孫中山到宋慶齡,從蔣介石到宋美齡,從張作霖到張學良,從李大釗、陳獨秀到毛澤東,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曆史舞台上,叱吒風雲的中國政治家身邊,總是不時環繞著一些“中國通”。他們扮演著不同角色:顧問、秘書、朋友、戰友、清客,甚至保鏢。他們發揮著不同作用,有時左右著局勢,有時決定著命運。他們彼此的關係常常顯得複雜而微妙,相互依賴或者利用,充分信任或者有所提防。

如今,在朝鮮戰爭硝煙正濃時,這一時代已然終結。朝鮮戰爭波及一切。傷痕,也不僅僅在戰場。美國的“中國通”們,作為曆史替罪羊,在麥卡錫主義盛行時,留下滿身傷痕,付出人生代價。

付出代價的豈止隻是“中國通”本身,麥卡錫的咄咄逼人,讓馬歇爾不得不辭去國務卿職務,黯然回家。從此,紅色中國成了幾屆美國總統唯恐避之不及的對象。多了對峙,少了接觸,解凍遙遙無期,冷戰鐵幕把兩國幾乎徹底分開。“中國通”帶傷退隱,美國政府從此也少了深諳中國、可以幫助製定對華政策的專家。結果,當美國深陷越南戰爭泥淖難以自拔時,人們才開始反省,如果一直有優秀的“中國通”活躍在美國各界,成為中美之間的橋梁,令美國深受其害的這一曆史悲劇是否會避免?或者,是否會有一定程度的舒緩?

於是,許多年後,越南戰爭成了“中國通”命運的一個新轉折,到那時,他們的重要性重新被認識。在尼克鬆、基辛格打開中國大門之際,一些消失已久的身影,終於又走到了中美關係解凍的前台。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