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純粹市場化的手段難以帶來足夠的增量資金,那就應該考慮一些非常手段,熱議多年的平準基金成為投資者最為期待的方式。所謂平準基金,又稱幹預基金,是指政府通過特定機構以法定方式建立的基金,通過對證券市場的逆向操作,熨平市場的劇烈波動,以達到穩定市場的目的。通過平準基金幹預股市,在日本、韓國以及我國的香港、台灣地區等有過成功先例,尤其是香港的盈富基金在10年前擊退國際炒家,更使平準基金成為資本市場的經典之戰。但對於a股市場的難處在於,平準基金一般是市場遭遇國際遊資惡意襲擊、金融市場遭遇重大危機時才予以采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維護國家和地區的金融主權。目前a股市場的下跌在多大程度上是國際遊資所為?是不是已經到了危險邊緣?這一切取決於管理層的判斷,如果認為股市的下跌已經威脅到了奧運會前的和諧穩定,采用平準基金入市也未嚐不可。
平準基金的另一大難處在於資金來源。從已有平準基金的國家和地區操作經驗看,資金來源各有不同渠道,或是國家財政撥款,或是向金融機構貸款。以我國的現實情況,外彙儲備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美元貶值背景下,我國將近2萬億美元的外彙儲備縮水嚴重,即使通過中投公司嚐試了一些海外投資,比如黑石、摩根士丹利等,現在看效果也並不理想,與其如此,還不如轉身投資a股。當然,這樣做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那就是外彙儲備的回歸將會加大貨幣供應量,不利於控製通貨膨脹。但是這樣做,至少強於熱錢在a股抄底後再大規模撤離。種種跡象表明,我國的熱錢湧入已經到了一個非常嚴重的時期,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這些熱錢既沒有進入樓市,也沒有進入低迷的股市,似乎隻是滿足於套取人民幣升值和加息的無風險利潤。以熱錢的本質而言,應該不會僅僅滿足於這樣的收益率水平,如果a股持續下跌,這些潛伏已久的熱錢會隨時等待抄底。
從6100點到2700點,市場損失最大的不是市值,而是信心。對大多數普通投資者而言,他們並沒有足夠的能力判斷中國經濟的未來,當很多專業人士頻頻唱衰中國經濟時,大多數普通投資者隻有盲從。如果說一些國際大投行的唱空言論還有其目的性可言,一些國內研究機構在6100點看多、2800點看空的舉動著實讓人瞠目結舌。對管理層而言,可以適當穩定投資者的預期,在市場高漲的時候進行風險教育,同樣的道理,在市場暴跌的時候,管理層也應該穩定投資者的情緒,不至於讓整個市場被恐慌情緒所籠罩。雖然中國經濟麵臨種種困難,但是如果和世界上其他國家如美國、印度等相比,中國經濟還是最為穩健的。但是相比之下,中國股市的跌幅幾乎和越南相當,這本身就是不正常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