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初到西北(1)(3 / 3)

武昌起義後,馮玉祥與王金銘、施從雲等革命黨人在灤州發動兵變,響應武昌及全國各地的革命。他們於1912年1月3日正式成立北方革命軍政府,馮玉祥被公推為革命軍總參謀長,王金銘為大都督,通電全國,正式宣布獨立。1月4日,舉行誓師,發布檄文,同時向各國公使發出照會,要求各國“嚴守局外中立”。起義軍因張建功叛變告密,遭到清軍突然襲擊,損失嚴重。王金銘決定放棄灤州城,而率全部武裝七八百人乘火車西上攻打北京。因鐵路被毀,至雷莊五裏處下車,與清軍王懷慶布防的軍隊交戰,王懷慶部支持不住,即邀請王金銘、施從雲前往雷莊議和。王、施幻想說服王懷慶共同反清,但王懷慶卻設有埋伏,待王、施前往談判時,被王懷慶一一逮捕,王金銘、施從雲等50餘人被殺。灤州起義遂被鎮壓。

灤州起義失敗後,王懷慶本想除掉馮玉祥,但由於有多人前來營救,加之馮玉祥與陸建章有親戚關係,陸便竭力為馮玉祥說情擔保,馮僅被革職,監禁約半年。清政府垮台後,馮玉祥又被重新起用,陸建章委任馮為前營營長,並遣其在冀南一帶招募和訓練新兵,馮玉祥開始有了一個使其部隊得以擴充、培植自己親信的機會。1913年8月,馮玉祥所屬的左路備補軍改編為“東衛軍”。增設兩團編製,馮玉祥被委任為第一團團長。駐節北京北苑一帶。

因追剿農民起義初到西北

1914年春,一場由白朗發動組織的農民起義席卷了中國北方,震撼了神州大地。

白朗(1873年—1914年),河南寶平人,字明心,農民出身,曾在北洋陸軍第六鎮任管帶,後解甲歸田。1911年冬,在寶平魯山地區發動農民起義。起義口號是“打富濟貧”,同時也反對教會勢力。響應者由最初的幾十人發展到二三千人。

1912年冬,白朗麵對袁世凱的表兄弟、河南都督張鎮芳“剿撫兼施”的政策,拒絕招撫,帶領隊伍在北自禹縣,南至桐柏山的豫西廣大農村地區往來流動,消滅分散的地主武裝,收繳武器。他的隊伍紀律嚴明,所到之處,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和擁護。

1913年5月,白朗軍一度進入鄂北隨縣山區,然後擺脫豫、鄂兩省官軍的“兜剿”,回師北上,在5月底、6月初,一度攻克豫西的唐河、禹縣兩座縣城。他們此時又擴大了數千人,並且半數已有快槍,還有了一批機關槍和6尊大炮,戰鬥力更加強大。正如眾議院給袁世凱的“建議案”中所稱:“所向披靡,官軍莫與能敵。”《白朗起義》(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年,第2頁。

同年7月。國民黨人在孫中山領導下發動“二次革命”,在江西、江蘇、安徽等地起兵討袁。白朗起義軍聲勢日壯,引起革命黨人的重視。江蘇討袁軍總司令黃興曾寫信與白朗聯係,要求配合討袁。由於信使被張鎮芳捕殺,信未送到。但是,白朗軍趁北洋軍大舉南下鎮壓討袁軍,後方空虛之機,在9月下旬一舉攻克鄂北重鎮棗陽城。因南方的討袁軍很快歸於失敗,白朗軍在10月上旬突破北洋軍、鄂軍和豫軍的包圍,北返豫西寶(平)、魯(山)一帶山區活動。

1913年底,河南都督張鎮芳和護軍使趙倜,在袁世凱的督責下組織了對寶、魯山區白朗軍的大規模“圍剿”。白朗軍為了要和安徽、江蘇等省革命黨人的反袁力量會合,便突圍東進,越過京漢鐵路,挺進到豫、皖、鄂邊區。他們在1914年1月間,連克豫東南的光山、潢川、商城和皖西的六安、霍山,直逼皖中的舒城和鄂東的英山,“如入無人之境”。得知消息後,袁世凱驚恐萬狀,為了挽救危局,將張鎮芳、趙倜革職。另行委派陸軍總長段祺瑞代理河南都督,常駐開封,統一指揮豫、鄂、皖三省正規軍2萬多人進行會戰,企圖聚殲白朗軍。

白朗起義軍的軍事行動,對於帝國主義在長江中遊的商務和傳教活動,也直接造成了嚴重威脅。各國駐漢口的領事和駐京公使,給袁世凱施加壓力,要求剿平白朗軍。他們還為袁出謀獻策,英、俄兩國使館還爭相派武官到信陽“參觀剿匪”,並聲言要派兵進行軍事幹涉。

“二次革命”失敗後,國民黨在安徽、江蘇的力量已經瓦解,白朗軍進入安徽後,無法實現預期的目的。而袁世凱、段祺瑞在豫、皖、鄂一帶又調集重兵進行“圍剿”。起義軍在中原已很難立足。因此,他們決定調頭西進,計劃取道陝西,奪取四川作為反袁的根據地。1914年2月下旬,白朗率軍突破重圍,離開安徽,在豫西越過京漢路,進入鄂北,於3月7日攻克鄂北重要商埠老河口。

正當白朗起義軍準備向陝西進發之際,曾經響應“二次革命”的原陝西陸軍第一師團長王生歧,率領全團官兵參加了白朗起義軍,陝西一些農民武裝也紛紛加入,使起義軍總數達2萬人以上,其聲勢更旺。這無疑給正在積極準備當皇帝的袁世凱以迎頭一擊,驚恐不已,寢食難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