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
馮玉祥平甘援陝的戰略目的,是使陝甘一帶成為其東進中原與北伐軍會師的後方基地。
為什麼要與北伐軍會師中原呢?這要從北伐軍總的作戰部署和戰略方針以及北伐時的全國形勢變化來看。
北伐戰爭總的戰略方針及各階段的作戰部署主要特點是:出奇製勝、力爭主動,各個階段都有各自的重點打擊對象,而各個作戰階段的發動又緊密銜接,構成對北洋軍閥的連續打擊,不使其有重新組合和東山再起的機會。
第一期部署:把握時機,先取武漢。
這是北伐戰爭第一階段在兩湖戰場打擊吳佩孚集團的戰略方針和作戰部署。也就是說,抓住吳佩孚南北難以相顧的有利時機,利用京漢鐵路便於運兵的優勢,以速度爭時間,參見侯大康《北伐戰爭探略》(《軍事曆史》1986年第2期)。
直取武漢,消滅吳佩孚的主力。1926年4月後,吳佩孚正處在南北交困之時:在北麵,馮玉祥所屬的國民軍與吳佩孚的直係軍閥激戰南口。在南麵,湖南政局於1926年3月發生變化,湖南省防軍第四師師長唐生智進軍長沙,趕走省長趙恒初,吳佩孚命湘軍葉開鑫等部攻唐。唐生智不敵,退回衡陽,並請求廣東革命政府予以支援。湖南的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唐生智加入革命陣營,有利於革命勢力的北進,如果唐生智敗北,湖南為直係軍閥掌握,則反會成為敵人進攻廣東的基地。
因此,於1926年5月,廣東政府立即派北伐先遣部隊入湘作戰,支援唐生智,為北伐的大部隊進軍創造前提條件。
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在廣州正式誓師北伐。以戰鬥力最強的第四軍、第七軍和第八軍以及第一軍的兩個師主攻兩湖,另以第二、三、六軍等部分別擔任在江西、福建方向的警戒,防止孫傳芳的突然襲擊。
北伐軍以速度爭時間,進展神速,7月12日就攻克長沙。
8月14日,吳佩孚攻下南口後,解除了北顧之憂。這時兩湖戰場大敗的消息不斷,他才感到問題的嚴重,急速率兵南下,於8月底在汀泗橋、賀勝橋等要地組織防禦。但此時已是布防匆匆,兵無鬥誌。戰鬥中盡管督戰的吳佩孚的大刀隊不斷砍下臨陣敗逃的團、營長的人頭,甚至槍斃了三個敗下陣的旅長,也阻擋不了北伐軍所向披靡的勢頭。至10月10日,武昌為北伐軍攻占,吳佩孚的主力基本被殲。
第二期部署:及時東進,決戰江西
占領武漢後,北伐軍是沿京漢路北上,直取北京,將張作霖的勢力趕出關外?還是東進江西,消滅孫傳芳集團?北閥軍總部在攻占武漢前就已確定了東進的戰略方向。
為什麼是東進而暫不北上呢?這是因為張作霖集團是北洋軍閥中力量最強大的,過早與之決戰,顯然對正在發展壯大但實力仍較薄弱的北伐軍本身不利;而且,沿京漢路北上。戰線拉得過長,孫傳芳隨時有可能從江西、福建方向或鄂贛邊境對北伐軍進行側擊,那便有首尾不能相顧而招致全局失敗的危險;從地理位置來說,江西地處吳頭楚尾,向稱“粵戶閩庭”。
隻有占領江西,進而占領華東,擴大南方根據地,才有利於北上作戰。此外,孫傳芳看到北伐軍直逼武漢,吳佩孚抵擋不住,也意識到“唇亡齒寒”的危險。因此,孫傳芳改變了作壁上觀的態度,於八、九月間調兵四萬陸續入贛。這些情況,促使北伐軍及時作出東進江西,消滅孫傳芳主力的第二期作戰布署。
北伐軍總部在尚未攻克武漢之時,趁孫傳芳調兵未齊之機,便搶先一著,於9月6日由第二、三、六軍及第一軍一部占領南昌。這時,孫傳芳的主力開進江西,向南昌反撲,北伐軍被迫退出南昌。北伐軍南昌撤圍後,集中兵力殲滅南潯路的孫傳芳主力。而孫傳芳所屬浙江省省長夏超突然宣布獨立,不接受孫的節製,倒戈反孫,福建的周蔭人部已為東路軍所敗。駐九江、德安一帶的浙軍周風岐也暗派代表向北伐軍接洽投降,俟北伐軍攻德安時在九江響應,等等。這時的孫傳芳處境日益艱難。
在這種形勢下,11月2日,北伐軍約10萬人在江西發動總攻擊,4日,占領九江。數日內便控製了南潯路北段和長江水道,斷了敵軍歸路,南昌守敵遂成甕中之鱉。8日,北伐軍再次攻占南昌。孫傳芳敗退南京,江西全境戰事結束。
第三期部署:分路進攻,占領華東。
在江西戰事尚未結束之時,北伐軍總部預見到形勢的發展趨勢,作出第三期部署:分路進攻,乘勝奪取閩、浙、皖、蘇,殲滅孫傳芳餘部。《李宗仁回憶錄》,廣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90頁。
首先發動福建方向的進攻。北伐軍根據製勝機先的戰略要求,抓住孫傳芳的主力尚在江西為爭奪南昌而戰的有利時機,於10月初由何應欽、白崇禧指揮東路軍發起對福建的進攻。由於敵人內部分化,以第一軍為主力的東路軍進展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