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豪格與多爾袞的皇位之爭,沒有輸贏(1)(1 / 1)

皇太極在世的時候,倚重八大鐵帽子王進行統治。所謂“鐵帽子王”,就是“世襲罔替”的和碩親王或郡王。清開國八大王分別是: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豫郡王多鐸、肅親王豪格、承澤親王碩塞(順治十二年改封為莊親王)、鄭親王濟爾哈朗、克勤郡王嶽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1643年9月21日,晴空萬裏,紅日高照,心氣昂揚的皇太極整日都在意氣風發地處理朝政;夜間(亥時)烏雲突起,雷聲滾滾,崇德皇帝猝然駕崩。年僅52歲的皇太極,英年早逝,死得突然,生前沒立儲。國不能一日無君,小朝廷的燃眉之急是解決由誰來繼承大統這個首要問題。

“儲嗣未定”,從理論上講,8位王爺都有繼承大統的權利。圍繞皇位的繼承,肯定要發生一番爭鬥。《清世祖實錄》記載:太宗“儲嗣未定”,“諸王兄弟,相爭為亂,窺伺神器”。這場爭奪大戰的兩位主角是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和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

豪格是清太宗皇太極長子,相貌不凡,英武豪俊,力大超群,久經沙場,屢建軍功。按“立長”的規矩,由豪格繼承大統,合情合理,順理成章。但是,年輕的清廷沒有“立長”傳統。

實力強大的、原由皇太極直接掌握的兩黃旗的將領,主張擁立豪格繼承大位。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鼇拜、譚泰、塔瞻等朝廷重臣,相繼造訪肅王府上,表示擁戴肅王為君(《清世祖實錄》卷37)。

德高望重的、掌握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也傾向於擁立豪格登極。論實力,豪格有正黃、鑲黃和鑲藍三旗的支持,再加上自己所領的正藍旗將領的擁護,在軍事上占有絕對優勢。

當時威望最高的是皇太極的二哥禮親王代善,他認為豪格是“帝之長子,當承大統”(《沈陽狀啟》癸未年8月26日)。可見,擁戴豪格的主要原因也許是受漢族“立長”傳統理念的影響造成的。有了這麼多重臣擁戴,豪格覺得勝券在握,自以為崇政殿的龍椅非他莫屬。

多爾袞(1612-1650年)比豪格小3歲,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豪格的叔父。14歲時父母雙亡(父賓天,母生殉),努爾哈赤曾經有遺訓立他為儲君,但是帝位從他身邊擦肩而過。多爾袞16歲跟隨哥哥皇太極,披掛上陣,躍馬張弓。在敖穆楞(今大淩河上遊)戰役中,多爾袞初露神武風采,以功獲“墨爾根岱青”(聰明戰將)賜號。清天聰、崇德年間,多爾袞參加了哥哥皇太極組織的幾乎所有重大戰役,軍功顯赫。

1636年清廷仿明製設六部,多爾袞掌吏部,並由貝勒晉封為和碩睿親王。多爾袞曾經建議皇太極每年秋熟時節,深入明朝境內,圍困北京,阻截明朝援兵去關外,殘毀明朝境內屯堡,掠奪財物和人畜,消耗朱明王朝的國力,動搖明朝的統治根基,伺機入主中原,奪取華夏全國政權。多爾袞頭角崢嶸,嶄露出政治家、軍事家才幹,備受皇太極的器重。

在皇位爭奪的天平上多爾袞與豪格難分伯仲,而曾經因與帝位擦肩而過在心中積蓄已久的雄心,讓他不想放過第二次機遇,在競爭的氣勢上壓倒了豪格。

皇太極病故7天後,黎明時分,兩黃旗大臣在大清門盟誓,擁護豪格繼承皇位,並部署兩黃旗巴牙喇,張弓挾矢,環衛崇政殿。圖爾格、遏必隆又傳令他的護軍,備好甲胄弓矢,護衛大清門。

從大清門到崇政殿,殺氣騰騰,劍拔弩張,清廷的臣子們麵無表情,魚貫進入議事會場。議商帝位繼承人的會議在崇政殿的東廡殿舉行,會議由皇族中年紀最長、地位最高的禮親王代善(61歲)主持。

主張擁立多爾袞的兩白旗旗主,豫郡王多鐸、英郡王阿濟格弟兄已經做好了必爭的準備,一定要把多爾袞扶上龍廷。多鐸力勸多爾袞繼承大位,否則自己可以繼承皇統。多鐸還說:“不立我,論長當立禮親王代善。”禮親王表示自己年逾花甲,應由豪格繼承大統。

多爾袞和兩白旗的官員橫眉冷對,堅決反對立豪格為君。主張由多爾袞登極的重臣也大有人在。東廡殿內氣氛突然變得緊張起來,與會者個個屏息沉思,尋找解決辦法。

多爾袞明白,自己強行繼位絕對不是最佳選擇,豪格絕非等閑之輩。豪格也知道,和桀驁不馴的多爾袞協商解決,絕對沒有可能,武力解決也沒有絕對把握。

爭奪皇位的大戰從1643年9月21日開始,雙方一直互不相讓,宮廷內火藥味很濃,稍不小心,就可能擦槍走火。朝廷內所有的王爺和重臣,毫無例外都卷入了多爾袞與豪格為奪皇位進行的鬥爭旋渦裏。

群臣們都在苦苦地尋求出路,惟恐出現動亂,傷及國運。在豪格與多爾袞僵持不下的情勢中,權勢集團必須拿出令宮廷內上下都能接受的第三個方案,特別是讓豪格和多爾袞都能接受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