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豪格與多爾袞的皇位之爭,沒有輸贏(2)(1 / 1)

經過多日反複磋商,兩黃旗大臣佩劍上殿進言:“我們這些人吃先帝的,穿先帝的,先帝對我們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們寧願以死追隨先帝於地下!”

兩黃旗大臣都是朝廷的重臣,是先帝親掌的武裝力量代表,在多爾袞與豪格之間爭鬥得難解難分、互不相讓的緊要關頭,他們提出了由皇子繼承大統的新方案。

這個新方案是權勢集團拿出的最後方案,是各方必須接受的,沒有商量的餘地。史料記載中強調了“兩黃旗大臣佩劍上殿進言”,其中特別強調“佩劍”二字,通常這樣神聖重大會議是不準許帶武器參加的。進言的語氣之強硬也是罕見的,群臣是做好了動武的準備的。

這個方案新就新在,首先否定了多爾袞登極的可能--他是皇弟,不是皇子;其次,豪格也不是必然人選,先皇有11位皇子,豪格僅是其中之一。新方案表明,兩黃旗大臣已經從擁立豪格一人的立場後退下來。

憨厚、機敏的努爾哈赤的胞侄、鄭親王濟爾哈朗,把新方案具體化為:由6歲的皇子福臨繼承皇位,挑選兩位親王攝政。新方案經過鄭親王濟爾哈朗的闡釋後,此前雄心勃勃要與多爾袞一爭高下的豪格,在態度上也來了一個大轉彎,說自己“福少德薄,非所堪當”,便離席而去。這時,英郡王阿濟格也表示不立多爾袞而退出,豫郡王多鐸也啞火了,不發一言。

經過十多天的較量,最高會議做出最後的決議:6歲的福臨繼帝位,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攝政。濟爾哈朗是豪格的支持者,出任第一攝政,宮廷多數高官沒有異議。多爾袞任第二攝政穩住了多爾袞兄弟集團及其支持者。

皇太極的臣子們,特別是鄭親王濟爾哈朗、禮親王代善、肅親王豪格、睿親王多爾袞等人都深知,此時決不是為爭奪大位而兵戎相見、骨肉相殘的時刻。清廷內部一場政治危機的冰雪終於消融。濟爾哈朗和多爾袞,二人勢力相當,都曾深得皇太極的寵愛和重用,因此由他們二人輔政,爭議不大,新方案順利通過。福臨得到了皇位,成了著名的少年天子,福臨的母親莊妃布木布泰被尊稱為“聖母皇太後”。布木布泰母子是這場鬥爭的最大贏家。

皇位爭奪戰整整折騰了17個日日夜夜才宣告結束。1643年10月8日,年方6歲的福臨在盛京皇宮崇政殿登基,即皇帝位。而在福臨即位的第二天,幾乎又要生變。有人依然想推出多爾袞登皇帝位,禮親王代善為鎮壓反逆者,殺了支持多爾袞登極的、自己的親孫子穎郡王阿達禮,用自己親人的鮮血穩住了局勢。一場驚心動魄的、爭奪皇位的鬥爭終於落下了帷幕!

從表麵上看,多爾袞又一次與皇帝寶座失之交臂,但他雖未得到皇位,卻當上了攝政王,掌握了統治實權,應算是勝利的一方。原本勝算很大的豪格,卻成了最大的輸家。優柔寡斷的豪格在爭奪皇權的大戰中缺乏豪氣和勇氣。他輸了,怪他缺乏統籌全局的“大德”,不懂鬥爭的多變性,缺少控製局勢的韜略。確切地說,當勝利的天平向豪格傾斜的時候,他沒有做好君臨天下的準備,他沒有抓住曆史給他提供的偉大瞬間,痛失一次永不複返的曆史機遇。

第一代肅親王豪格沒有得到皇位事小,為自己埋下了殺身禍根,才是他終生最大的恨事,他幾乎斷送了肅親王一支的煙火。肅親王一支香火沒斷,是出於曆史的偶然,而並非是豪格用自己實力和智慧取得的。

數年以後,豫親王多鐸曾經當麵告訴豪格:“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初議立爾為君,因王性柔,力不勝眾,議遂寢。”這句話說得很到位,“性柔”確實是豪格痛失皇位的內因,正因為他在關鍵時刻的“性柔”,使支持他的力量大失所望,不再專注於他。

多爾袞當上了攝政王,並沒有忘記自己政治上的異己,他與豪格爭奪帝位一事雖以雙方妥協暫時解決,但多爾袞對豪格一直存有戒心。豪格並沒有把多爾袞放在眼裏,認為多爾袞心高命不強,他的羸弱身體將使他無法長期執掌朝廷,豪格斷定他當不好,也當不久攝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