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10總設計師馬鳳山先生在運10飛機前的留影。照片中馬先生身著“土氣”的中山裝。很多人抨擊那個時代帶給照片中馬先生的清貧,卻忽略了他身後大飛機的輝煌。現在知識分子西服褲子無疑精致很多,但是身後的大飛機卻沒有了。錢投在飛機上,褲子自然土一點;錢投在褲子上,飛機卻沒有了。回顧近20年我國的科技發展,不由讓人深思,這0.6%,是給知識分子買褲子好,還是讓知識分子去造飛機好。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科教興國”、“尊重人才”。
到70代中期,我國工業體係已經基本完成。那個時候,中國的科技全麵開花,衛星、火箭、高產水稻、大飛機。70年代我們開始輸出機車、戰鬥機和高產水稻。堅持科技投入,我國的工業產品會越來越多,品質越來越好。加上當時我國和非洲拉美的良好關係。接下來,按照計劃,中國援建的鐵路和火車源源不斷地運來非洲拉美的資源,再把中國的工業製成品源源不斷地銷往非洲拉美。
一個國家現代化所需的三個經濟條件,工業生產、原料產地和傾銷市場,此時都已經具備。可以說當時雖然物質生活不豐富,但是科技、文化處於一個大爆炸的前夜,非常類似於二戰剛剛結束時後的日本。日本戰後用30年時間建成經濟強國,而75年周總理也提出要用25年時間,也就是在20世紀末完成四個現代化。可惜,毛周一去,繼任者就放棄了這種路線。科研經費劇減一半,從1.3%降到0.65%,科研平台放棄,科研隊伍解散。
設想一下,如果改革開放後,堅持毛周提出的“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科研平台不放棄,75年周總理提出的在20世紀末完成四個現代化絕對不是不可完成,至少我們會多很多有競爭力的產業。看一下毛周時代的工業遺產,航天堅持自主,結果現在接近世界水平;反之航空和美國合作,結果航空工業灰飛煙滅。卡車堅持外援為輔,現在中國卡車競爭力超強;反之轎車搞外援為主,結果淪為生產車間,連小小韓國都不如。輪船搞外援為輔,結果現在競爭力緊逼日韓。
科技和工業是一個國家的脊梁。*結束,雖然我們有點窮,但是科技發展的不錯,就像一個成長期的少年,有點麵黃肌瘦,但是骨骼發育很好,需要的是加強一點營養。歐美經濟黃金時期,各國的研發投入占國民生產總值最高比例在1.5%至2.6%之間。中國1950-1979的最高年份是2.32%,,平均1.28%。也就是說,改革開放,應該在科技上加大投入,加上0.6%,變成2.0%。可惜,我們選擇的是減去0.6%。
嗚呼,加上這0.6%,我們就是走一條工業化的GDP道路。減去這0.6%,我們就是走一條去工業化的GDP道路。中國,就是被這0.6%打斷了發展的脊梁(此句該不該加?)。
80年代90年代我國的科技投入一直在0.6%徘徊。由於連年投入不足,我國科技最高獎國家技術發明獎98年以後連續6年空缺,科技界到了青黃不接的窘屆。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到1999年。因為99年發生了一件大事,美國轟炸了我國的大使館。然後江主席說了一句最中聽的話,“曆史告訴我們,有些東西是花錢買不來的”。同年,江主席主持了兩彈一星有功人員的慶功大會。持續了20年的“造船不如買船”的科技政策才開始慢慢扭轉。
不管什麼主義、什麼經濟,礦產資源是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最近汽油漲價,可見資源單靠國內是不夠的。毛周去後,總有人抱怨對亞非拉的外交援助太多,其實這和我國放棄四個現代化路線有關。按照周總理的規劃,實現工業現代化需要大量的資源,從美國蘇聯那兒買資源是不可能的,所以亞非拉這些朋友是非交不可的。再次引用江主席的話,“有些東西是花錢買不來的”。資源也是。蘇聯在石油管道問題上向我們漫天要價。你說亞非拉這些朋友要不要呢。
飛機代指科技。很多人舉出反例說,科技並不那麼重要,法國的的褲子幾千美元一條,做褲子也可以賺錢雲雲。這是沒有說服力的。中國這樣的大國,褲子產量太大,一下子生產成百億條,全世界每人好幾條,價格無論如何是賣不到那麼高的。就算是法國,褲子雖然賺錢,法國總統來中國也是推銷空中客車的飛機,而不是幾千美元一條的褲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