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像你這個樣子,長大了隻有撿垃圾
“陶歡,你怎麼還不去學習呀?”媽媽見兒子拿著電話還在聊天,就開始喊。
“就快好了,馬上去。”掛了電話,陶歡就乖乖地回房去了,媽媽也跟去了,順手拿起一個作業本。
“陶歡,你看看你做的作業,我隨便一瞅就看見這麼多錯誤,這麼不專心,你一天到晚在想什麼呀?”
陶歡接過本子看了一眼:“哎呀,我把它看錯了!以為……”
“一會兒看錯了,一會兒寫錯了,像你這個樣子,還能做什麼?長大了隻有撿垃圾去了!”
長大了怎麼怎麼樣就是指陶歡的未來,在媽媽眼裏陶歡的未來是撿垃圾,這是媽媽真正想告訴孩子的嗎?
當然不是,媽媽怎麼可能希望自己孩子的未來是撿垃圾呢?既然不希望,為什麼要去預言這樣一件事呢?
我一直在強調一個觀念,就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辨別是非能力不強,個人性格和人生價值取向等都沒有定下來,完全還是一個可塑時期,我們的積極引導和期待是至關重要的。
媽媽的意思是孩子如果再不改掉那些壞毛病,那她的命運就可能淪落到撿垃圾的地步,媽媽是不希望孩子這樣的,所以用那樣的話來給孩子作警示。
但是,用“像你這樣子,長大了隻有……”會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和消極暗示:“媽媽可能希望自己以後去撿垃圾。”
當然,有這樣想法的孩子一定不多,那其他孩子又會怎麼想呢?他們會想:在媽媽對我非常失望,她覺得我隻有撿垃圾的能力!
我們都希望孩子自信、快樂、健康地成長,也希望孩子以後有一個好的成就,那我們在教育孩子們的時候,為什麼就不關心這些目的呢?陶歡媽媽不僅給孩子亮了否定的牌子,還預言其以後的成績,這樣貼標簽,孩子怎麼還敢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事情呢?
連最親最愛的媽媽也不相信他們,那他們還可以相信自己行嗎?孩子沒了自信心,怎麼能做好事情?
“陶歡,你怎麼還不去學習呀?”媽媽見兒子拿著電話還在聊天,就開始喊。
“就快好了,馬上去。”掛了電話,陶歡就乖乖地回房去了,媽媽也跟去了,順手拿起一個作業本。
“陶歡,你看看你做的作業,我隨便一瞅就看見這麼多錯誤,這麼不專心,你一天到晚在想什麼呀?”
陶歡接過本子看了一眼,“哎呀,我把它看錯了!以為……”
“你常常出這樣的錯誤嗎?”
“也不是常常,就是偶爾。”
“為什麼呢?是什麼原因呢?”
陶歡伸伸舌頭,很不好意思的:“有時候就特想把它做完,然後,去玩。所以……一慌,就……”
“兒子,這樣子的習慣可不好,你看見爸爸書桌上的字了嗎——‘細節決定成敗’。如果不養成好習慣,這樣粗心,那考試的時候成績怎麼提得起來呢?我希望下一次看你作業,哪怕還是有很多錯誤,但是並不是因為這個原因。”
“媽媽,我下次會注意了。”(孩子的不良習慣可能已經養成了,那就需要家長幫助他們一點一點地改正,一天吃十碗飯不容易,但是一天吃一碗飯就會很簡單,隻要我們肯花時間,十天就能把十碗飯吃完!)
消極的預言或是貼標簽對孩子的成長無一點好處,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的孩子,並傳給他們信心,怎麼可以斷言他們以後的命運呢?而且隨意地給孩子灌輸這樣的貧富貴賤的封建等級觀念也是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