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傑
繼《培養優秀的獨生子女》一書問世並受到好評後,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父母的品格。
為什麼有的家庭的孩子出類拔萃?有的家庭的孩子碌碌無為?這其中排除家境、地域等客觀因素外,我認為:最主要的就是父母的品格。
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篇報道:美國一家科研機構,曾經曆十幾代人,做過一個為期150年的跟蹤調查。被調查的對象是從歐洲移民到美洲的兩個家庭及他們各自的後代,其中一個家庭中的一對夫妻都是虔誠的基督徒,到美洲是希望六歲的女兒能夠受到更好的教育;而另一個家庭,是因為丈夫犯了罪而全家被發配到美洲,這個家庭中的妻子是個賭徒,當時他們有個八歲的兒子。150年的時間裏,兩個家庭都曆經了六代人,其中基督徒家庭中的後代,出了不少的律師、醫生、大學教授等,還有的甚至成了美國議員;而被發配家庭中的後代,則大多都沒有很好的職業,並且有幾個也曾因為不同的原因被關進過監獄……
相信大家看到這裏都應該明白了,這個曆時幾代人的科研項目,目的是為了研究父母的品格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而研究結果不言而喻。
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父母的品格、文化、修養等因素,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甚至可以決定孩子的一生!因此,所謂的親子教育,其實最重要的是對父母的教育。
現如今,在各個領域、各個門類都有相對係統的教育模式或課程,唯有家長教育、父母教育沒有這個學科,也沒有這個課程,更談不上達到什麼標準、拿到什麼文憑,或者持證上崗了。這實在是家庭教育的一個缺憾。
結合我自身的體會,舉例說說父母的品格對孩子教育的影響及後果。我有一個同學,家庭經濟狀況、人口狀況和我所處的家庭幾乎一樣,而且在經濟和自身天賦方麵要好於我,所不同的就是:他的父母沒有文化,我的父母有一些文化。
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期,我們這樣稍顯富裕的家庭狀況是眾人所羨慕的。在小學時,我的那個同學聰明伶俐,老師同學都喜歡他、羨慕他。有一天,我的班主任老師在與其他老師談天時,指著正在操場上玩耍的我們兩個人說:別看現在XXX同學聰明伶俐,如果家庭教育跟不上,必然落在翟傑的後麵。這句話被我聽到了,當時我還有些不解,心想:那個同學比我聰明、比我強,老師這樣說未必有道理。
然而,時隔幾年之後,我們都上了中學,老師的話應驗了。我的學習成績保持穩定,而那個同學一路下滑。
參加工作後,我從新華書店的營業員到圖書館館員、國家公務員、廣播電台記者、節目主持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央黨校、國資委黨校等國內頂級院校的特聘培訓師等等。而我的那個同學工作飄搖、生活拮據,依然掙紮在生活的底層,子女培養教育也隻能是任其自由發展。
通過這個對比,我更加感謝我的父母,感謝他們給我創造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學習成長環境,尤其是我的母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