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感恩(5)(1 / 1)

但一年多來,部分受助大學生的表現令人失望,其中三分之二的人未給資助者寫信,有一名男生倒是給資助者寫過一封短信,但信中隻是一個勁兒地強調其家庭如何困難,希望資助者再次慷慨解囊,通篇連一個“謝謝”都沒說,讓資助者心裏很不是滋味。

2007年8月中旬,襄樊市總工會、市女企業家協會聯合舉行的第九次“金秋助學”活動中,部分女企業家表示“不願再資助無情貧困生”,結果22名貧困大學生中隻有17人再度獲得資助,共獲善款4.5萬元。主辦方宣布:5名貧困大學生被取消繼續受助的資格。

多年來為資助貧困生而東奔西走、勞神費力的襄樊市總工會副主席周萍,為此十分尷尬,她感覺部分貧困生心理上“極度自尊又極度自卑”,缺乏一種正確對待他人和社會的“陽光心態”,有的學生竟自以為“成績好,獲資助是理所當然的”,缺乏起碼的感恩之心。

誠然,“施恩不望報”是施恩者的美德,但“知恩圖報”卻是受恩者做人的良知。當你受到了別人的恩惠,即使一時不能報答,起碼可以對施恩者表示感謝,這樣不僅給了施恩者安慰,讓對方覺得自己的善行確實沒有施錯,同時也是對自己良心的一個交待。可是卻有那麼多人都做不到。

然而,不知感恩的人又何止這5名貧困大學生。

西寧晚報曾推出的以喚醒孩子感恩的心為主題的《哭泣的媽媽哭泣的爸爸》報道,有一位母親寫了這樣一篇讓人讀來很痛心的文章:

麵對孩子,我們總是小心翼翼地,生怕說錯一句話,可是當他那股狠勁兒上來時,他連我們當爸當媽的都敢罵……我們那麼愛他、疼他,他咋就不知道心疼自個兒的爸媽呢?我兒子小的時候非常可愛,學習很好,也特別善解人意……但自進入初中二年級後,學習成績就開始下滑了,心裏想什麼也不對父母說。起初,我們夫婦倆認為是家裏的電腦惹的禍,我丈夫一氣之下開始砸電腦,結果兒子也瘋了似地跟著父親一起砸,電腦沒有了,兒子反而更不懂事了。拿著我們辛苦賺來的錢外出和朋友聚會成了家常便飯;我們若敢走進他的書房兼臥室,他會指著我們怒吼出“滾”字;我一句話說得不中聽,他就衝我發火,甚至向我吼出“他媽的”三個字;他想幹的事我們不敢反對,否則他就會“大鬧天宮”;我做的飯菜若不對他的胃口,他總是扭頭就走,泡方便麵吃或下飯館;有一次,我忘了及時給他的手機繳話費,他瘋了似地訓斥我,還將手機砸向衣櫃。到現在,兒子已經是高二年級的學生了,還一直讓我給他擦皮鞋,衣服也從來沒有自己洗過一件……

即便兒子是如此地對待父母,這位母親最後還是表態,她不求兒子以後會給他們養老,隻希望兒子一生無病無災,別走上邪路,一輩子餓不著、凍不著。

感恩意識的缺失讓所有人都感到心寒,所以父母們一定要從小教育孩子,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不要讓這樣的“傷痛”時時再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