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前序言:
德萊把誠信喻作“人生的命脈”和“一切價值的根基”,在誠信問題上,父母同樣應起到表率的作用,按照莎士比亞的說法,“若想別人誠信,首先要自己誠信”,希望為孩子打造誠信之旅的父母自然對此深有體會。讓孩子對自己誠實,對他人守信,這何嚐不是他們人生的又一堂必修課。
“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師,他們的每句話、每個舉動、每個眼神,甚至看不見的精神世界都會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家長要以誠信的理念教育孩子。否則,孩子不但不懂得誠信,還會養成言而無信的毛病。”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如是說。
曾經看過這樣一篇作文,題目叫《為什麼大人也不誠信?》,作文中這樣寫道:“都說‘言而有信’是一切時代都推崇的一種高尚品格,也是每個人應該具有的品格,而我的父母卻沒有。記得小時候,父母會因為要我乖而‘哄騙’我……如今,我長大了。原本以為他們應該不會那樣了,可誰知,他們仍然喜歡扮演不誠信的角色,總是可以把未實現之前的事編造得活靈活現。在我讀五年級的時候,很羨慕有電腦的同學,向父母提出買台電腦的要求,他們爽快地答應了,但要以我考上重點中學為條件。結果我考上重點中學,原以為可以兌現了,可他們又有了新的理由:‘再過三年就要中考了,等你考上高中,我一定……’我失望而不快的打斷他們的話說:‘對,過了三年中考,再過六年高考,過十二年大學才畢業,還有許許多多的考試在等著我,就因為要我努力讀書,就可以這樣嗎?這不是言而無信嗎?’”作文的結尾是這樣的:“我的父母不是合格的家長,因為他們沒有以自身的行為教育我,他們也跟我說做人要‘言而有信’。可是他們自己卻做不到。”
父母為了激勵孩子,就可以隨口說出一些並不打算兌現的承諾,他們可能認為這是無關緊要的,可在孩子成長的心中卻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壞印象。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言行一致,做好表率,信守諾言,孩子才能以我們為榜樣,才能逐漸成長為讓人信賴的人。父母的表率作用是培養孩子誠信品質的基礎。
在這一點上,古代有一位父親為我們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春秋末期魯國有名的思想家、儒學家曾參,是孔子門生中七十二賢之一。他博學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養性,德行高尚。一次,他的妻子要到市集上去辦事,年幼的孩子吵著要一起去。曾參的妻子不願帶孩子去,便對他說:“你在家好好玩,等媽媽回來,把家裏的豬殺了燒肉給你吃。”孩子聽了非常高興,便不再吵著要去市集了。因為這話本是哄孩子說著玩的,過後,曾參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參卻真的把家裏的一頭豬殺了。妻子看到曾參把還沒長大的豬殺了,心裏又急又氣,說道:“我是為了讓孩子安心地在家裏等著,才說等趕集回來把豬殺了燒肉給他吃的,你怎麼當真呢。”曾參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孩子年紀小,不懂世事,隻會學習別人的樣子,尤其是以父母作為生活的榜樣。今天你欺騙了孩子,玷汙了他的心靈,明天孩子就會欺騙你、欺騙別人;今天你在孩子麵前言而無信,明天孩子就會不再信任你,你看這危害有多大呀。”曾參的妻子聽後也覺得自己之前的想法有問題,就不再說什麼了。
為人父母,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全麵發展,長大後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但是,有的人並沒有做到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父母應該是孩子的榜樣,希望自己的孩子思想品德好,父母首先就得要求自己在孩子麵前做出好樣子來,言傳和身教應該統一起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