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誠信(3)(1 / 1)

很多父母對自己的行為不怎麼注意,卻不知其實我們在孩子麵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孩子學習的內容。也許,當上述那位母親將來發現孩子喜歡占下便宜,做出有違社會公德的行為時,她都意識不到自己就是孩子不講誠信的“引導者”。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長,為人父母者要為孩子作出誠信的表率,並要經常對孩子進行誠信教育,引導他們做誠信的小公民。

日常生活中,父母有時會發現自己的孩子有說謊話的現象,就會非常擔心,認為孩子不誠實,其實造成孩子說謊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父母應了解清楚再對症下藥,不用急於給孩子灌輸大量的誠實教育。

造成孩子說謊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幾種:

一、未能準確辨別想象與事實

這一種主要是針對幼兒而言的,學前心理學認為,學前兒童想象的特點是無意想象占主導地位,有意想象才剛剛開始萌芽。所以,幼兒常常會把看到的與聯想的、真實的與希望的、做過的與想做的混淆,從而說出一些與事實不符的話。父母不要把這種情況視為不誠實,因為這可能隻是孩子無意識的混淆,而非有意的撒謊。

對於這種情況,父母要首先辨別清楚孩子的想象和謊話。如果你的孩子隻有三四歲,那麼當他把一件從未發生過的事當成是自己的經曆向你講述時,他並非是在說謊,而是因為他有時還分不清想象的情景和現實。有些情況下,他激動的情緒,也可能促使他把想象的東西當成現實。比如,當別的小朋友向他誇耀自己的新玩具時,他會說:“我也有,比你的還要好。”實際上可能他說的這個玩具並不存在。當別人問他到動物園看到了什麼動物時,他不僅把真正看到的說出來,有時還會加上一些他平日裏在圖畫書上看到的動物。好像隻有這樣,才不會比別的小朋友差。這都可能導致他說話不符合事實,但這並不會妨礙他在度過這段時間後成為一個誠實的孩子。

二、不能準確理解大人的問題

在孩子年紀還小的時候,心理正在發育中,記憶力和理解力還未成熟,知識經驗較為貧乏,有時會出現記錯問題或對成人提出的問題不理解,或者注意力不集中,對於成人的問題沒聽清楚,這樣就會產生回答錯問題的情況。這並不是他們主觀意識上想要說謊,也不是不誠實的表現。

但如果到了五六歲左右,孩子的無意想象已經不占主導地位時,如果發現孩子依然經常編造謊話哄騙父母,就需要認真考慮一下他說謊的原因了。

三、外界對孩子不誠實表現的強化

根據奧蘇貝爾的強化理論,在操作性活動受到強化之後,其明顯後果是這一操作性的活動頻率增加了,而在反應之後不予強化,則反應就會減弱。意思是說,如果孩子對父母說了謊,但這個謊言被父母認為是聰明的表現,不但不去糾正,反而給予表揚,這樣就給了孩子一種心理暗示,讓他認為說謊是件好事,是可以受到表揚的事情,這樣一來,孩子說謊的動機就會加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