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大便幹結的常用藥物
大便幹結難下時,可以服用以下藥物:王氏保赤丸、小兒七珍丹、黃連上清丸、防風通聖丸、三黃片等。
王氏保赤丸
王氏保赤丸的創始人姓王,叫王臚卿,江蘇南通人。南通人傑地靈,曆史上名醫輩出。王臚卿老先生是清道光年間南通名醫,王氏保赤丸是其配製的兒科秘方。王氏醫術代代相傳。新中國成立後,王氏醫術的傳人、其嫡孫王綿之教授將秘方公之於世,造福於患兒。病家使用後,對該藥倍加讚譽。王綿之教授任教於北京中醫藥大學,為著名中醫學家、方劑學家,曾經運用中醫藥為“神六”、“神七”宇航員的健康作出了卓越貢獻,被評為首屆“國醫大師”。
藥物成分大黃、黃連、巴豆霜、川貝母、製南星等。
性狀本品為朱紅色極小丸;氣微;味微苦。
藥性偏於寒涼。
功能與主治通大便。以達到祛滯、健脾、祛痰。用於小兒乳滯疳積、痰厥驚風、喘咳痰鳴、乳食減少、吐瀉發熱、大便幹結、四時感冒,成人腸胃不清,痰食阻滯者亦有療效。
用法與用量乳兒可在哺乳時將藥丸附著於乳頭上,與乳汁一同呷下。若哺乳期已過,可將丸藥嵌在大米飯或饅頭中一齊服下;6個月以內嬰兒每次服5粒;6個月至2周歲每超過一個月加1粒;2~7歲每超過半歲加5粒,溫水衝服即可;7~14歲每次服0.15克;成人每次服0.3克;輕症一日1次,重症一日2次或遵醫囑。
7~14歲少年或者成人,可以改服黃連上清丸或者防風通聖丸。
小兒七珍丹
相傳在清乾隆年間,有一名宮廷太監,姓韓,河北省武強縣人,祖上世代為醫,在皇宮當差,甚為勤快。韓太監置身宮廷,雖不是禦醫,但因通曉醫理,精於醫術,加之聰慧過人,深得皇室家族賞識。在皇宮大院經常有皇室嬰兒患高熱不退、夜啼不安,甚至驚風、抽搐等急性熱病,宮中禦醫時以白虎湯、犀角地黃湯等清熱息風之劑,有時難以奏效。此時有人推薦通曉醫理的韓太監診治。韓太監給患兒服用祖傳的藥丸。患兒服後,少則1天,多則3天,熱退神清,啼止便通,平安入睡,且飲食增加,恢複較快。慢慢地韓太監的醫術在宮內頗有名氣。此後但凡小兒發熱不退,驚風抽搐,隻要服韓太監的藥丸,往往藥到病除。
韓太監因而受到皇室家族的寵信,由此也受到太醫及宦官的嫉妒譏笑、諷刺挖苦,並屢遭暗算。韓太監自知無法脫離紅牆之內,同時無法擺脫奸宦之害,為使祖傳秘方不至失傳,將秘方傳於郝姓同鄉,以絹贈之,並書寫上“欲兒安,七珍丹”,又書寫上“天(天麻)、犀(犀角)、羚(羚羊角)、牛(牛黃)、麝(麝香)、蟾(蟾酥)、沉(沉香)”。郝氏為免遭官禍,借故辭去宮中差職,遠遷於山西降州安家落戶。為紀念朋友贈方之恩,郝氏在山西降州開了一個藥店,永作紀念。郝氏的後代將此藥方代代相傳於今。故七小兒珍丹遂成為山西降州一大名藥,家喻戶曉,常用不衰,廣流民間,被譽為兒科良藥,並有“若要小兒安,月月離不開七珍丹”之說。
處方雄黃960克天麻240克天竺黃480克
全蠍480克僵蠶(炒)480克清半夏240克
鉤藤240克桔梗240克黃芩240克
巴豆霜720克膽南星480克蟬蛻240克
蟾酥(製)2.8克沉香80克羚羊角4.5克人工牛黃13.3克麝香13.3克朱砂1000克
水牛角濃縮粉160克
性狀本品為朱紅色的包衣水丸,除去包衣後顯黃色;氣芳香,味涼、微麻。性寒涼。
規格每100粒重0.628克。
功能與主治消積導滯,通便瀉火,鎮驚退熱,化痰息風。用於小兒感冒發熱,夾食夾驚,乳食停滯,大便不通,驚風抽搐,痰涎壅盛。
用法與用量每日隻服1次,積食嚴重者,最多連服3日;用白開水或糖水送服。(可暗投入食物中或同乳共服)清晨空腹服用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