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或者兒童的皮膚嬌嫩,很容易受到傷害,出現皮疹、皮膚瘙癢,甚至皮膚潰爛、流水,臨床上最多見的要數濕疹。
濕疹在嬰幼兒中的發病率很高,而且不容易治愈,常常反複發作,很多家長為此而焦急萬分。
濕熱內盛濕疹多發
為什麼濕疹的發病率這麼高呢?我認為,主要與孩子的體內蘊積了熱邪與濕邪有關係。這裏所說的濕邪與熱邪屬於中醫的內生五邪的範疇。這些濕邪與熱邪不是感受了自然界的濕與熱,而是因為先天體質與後天的飲食所造成的。之所以這樣說,還是來自我對一個感冒病例的治療體會。一個4歲男孩,因反複咳嗽、哮喘來就診。孩子麵色紅潤,口唇幹紅,比同齡人飯量大;流黃黏稠鼻涕,咽部充血,舌質邊尖紅,苔白厚;皮膚瘙癢,頸部、背部有濕疹,個別地方有抓撓出血的痕跡;大便偏幹,這是典型的肺熱咳喘。我給他用了蘇子降氣湯、銀翹散、麻杏石甘湯進行化裁。用藥7天,未再來複診。
等到男孩再一次來看病時,已經是兩個月以後。我一看他有點麵熟,就問:“我以前給他看過?”孩子媽媽說:“兩個月前看過,服藥7天咳喘就好了,另外,孩子的濕疹、皮膚瘙癢也消失了!”我又看了病例記錄,這個方子沒有什麼專門治皮膚病的中藥,全是清熱瀉火、宣肺平喘止咳的藥物。火邪內蘊,熏蒸於肌膚,就會出現皮膚瘙癢。火就能導致皮膚瘙癢,這可不是我發現的,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至真要大論》中就已經記載了“諸痛瘡癢,皆屬於火”,各種疼痛、瘡、癢,多數由於體內火熱之邪蘊積所致。這些見解都是至理名言,是臨床辨證施治的基本原則。清熱瀉火就能治療皮膚瘙癢。
前些日子,有一個患兒患了非常嚴重的濕疹,患兒母親先到我的門診谘詢,問我能否治皮膚濕疹。因為這屬於皮膚科的範疇,許多患者都去皮膚科治療,我接觸的這類患兒不是很多,但是在我的記憶中基本上每治一個都有很好的療效。《黃帝內經》雲:“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所以我告訴患兒母親,來看一下,應該沒有問題。
初診時我了解到,患兒出生不久就發生皮膚濕疹,發病已11年,而且越來越重。其間家長曾經帶她去過許多大醫院皮膚科,都診斷為濕疹、皮炎。外用內服的中藥、西藥都用過,效果不明顯。患兒時感瘙癢,經常撓抓,嚴重時流血水、流黃水。我檢查發現:患兒左下肢小腿外側有一處皮損,4厘米×4.5厘米,凸出於皮麵1~2毫米,抓痕新鮮,露出肉紅底色。其右側臀部下外側,有一處1.2厘米×1厘米的皮損。患兒體型偏瘦小,雖然麵色不華,但是活潑好動。口唇幹紅,睡眠尚可,大便偏於幹燥,脈平、舌質紅、苔薄。整體來看,仍屬於火熱之邪外攻於皮膚所致。以清熱瀉火為主要治法。麻杏石甘湯加減。
內服方:
麻黃9克生薏米50克生石膏60克甘草9克忍冬藤30克連翹10克當歸12克川芎6克
蟬蛻10克白術30克車前子15克(包)荊防10克
玄參40克生地30克知母20克麥冬30克
白芷15克黃連10克丹參20克
水煎服,日1服。共7服。
外用方:
苦參40克蛇床子30克川椒20克黃柏10克
地膚子30克徐長卿30克冰片0.5克
水煎,用幹淨沙布浸取藥液外敷患處,或用藥液熏洗患處30分鍾。
日1服。
用藥7天,孩子皮膚基本不再瘙癢,皮損處已經結痂,且痂已幹燥。家長甚為高興。孩子藥後無腹瀉。內服方減去荊防,加丹皮10克、山梔12克。外敷藥遵上方。依然上方外洗。
三診時孩子小塊的皮損已消失,大塊皮疹即將痊愈,僅剩新月樣的皮損未愈合。效不更方,繼用7天,孩子皮膚不再瘙癢,皮損痊愈。
生石膏薏米粥寓藥於食,防治濕疹
上述患兒濕疹治愈後家長很高興,問我:“濕疹還會複發麼?”我說:“孩子內火過重,服用這些寒涼之藥,依然沒有腹瀉,如果不注意飲食,或者情緒急躁等,她體內的火邪複燃,還有可能再襲擊皮膚,導致複發。”家長又問我:“是不是與孩子小時候包裹得太嚴實有關?”原來孩子小時候,奶奶怕她涼著,給她包得很厚。我想這應該是有關係的,但是考慮到人家的婆媳關係,我不能這樣說啊,隻好“王顧左右而言他”了。告之內火不僅與孩子的先天稟賦有關,還與後天的飲食、環境有關,一定要注意飲食清淡,多喝溫水。然後我開出了一個食療方:
生石膏薏米粥
生石膏100克生薏米60克大米、小米適量
生石膏加水600毫升,先煎,開鍋後以文火煮30分鍾,關火,沉澱30分鍾,取上清液。然後把淘好的大米、小米、薏米加入上清液中,根據具體情況及個人需要,調節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