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時分,我正在睡夢中。突然,兒子大叫一聲:“爸爸,我流鼻血了!”我迅速起床,到了兒子的房間,幫他用紙巾堵著鼻孔,以免血流到衣被、地板上。我趕快帶他到洗漱間。他用冷水洗麵。用紙巾揉成一個小紙團,塞進鼻孔中,暫時止血。因為流血量較大,血順著紙團的縫隙滲了出來,我抓緊時間給他換一個紙團,血又滴滴答答地流了出來,鮮紅鮮紅的!我趕快從藥箱中找到無菌棉球,用棉球蘸上雲南白藥的藥粉,塞進兒子鼻孔,很快就止住血了。其實,兒子流鼻血不是偶然的,最近幾天,孩子大便不好,不僅幹硬,而且保證不了每天1次,口唇幹紅幹紅的。我囑咐兒子在學校多喝水,他卻常常忘記了喝,不上火才怪呢!我給他用了幾包梔子金花丸,清熱瀉火通便,效果都不好,我本來想給他熬幾服中藥去火,兒子還沒來得及,就流鼻血了!
小貼士
用棉球蘸些雲南白藥,塞進出血的鼻孔,能很好地治鼻衄。
流鼻血是兒童常見的症狀。偶爾流一次鼻血,不僅無害,反而有利於健康,因為出鼻血可以看做是熱邪外泄的一個途徑。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就提到“衄乃愈”:
“第四十六條: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上文所述患者發熱、無汗、身疼痛,八九天不解大便,醫生應用麻黃湯為其發汗解表。服藥後,症狀有所緩解,患者出現煩躁、目瞑等症狀,這些症狀都是體內的熱邪加重所致,繼續加重容易造成熱邪迫血妄行,出現鼻衄或者其他部位的出血,出血後熱邪隨血排出體外,所以發熱就解除了!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火氣太重的原因,也就是內火太大。張仲景所說的“陽氣重故也”就是指火氣重。其實,處理這類患者,張仲景也有小小的失誤,應該用麻黃湯加生石膏處理更為妥當。
從這裏還可以知道:衄(出血)也是火熱之邪外泄的一種出路。後代人發明了放血療法,大概也是受其啟發吧!放血療法就是用三棱針、粗毫針或小尖刀刺破穴位或者淺表脈絡,放出少量血液,以外泄內蘊之熱毒,達到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治療高熱,在藥物治療效果不好或者缺少藥物的情況下,可以用三棱針點刺十宣穴放血,或者挑刺耳後靜脈放血,可以有效地退熱、降溫。
治療咽喉腫痛,可以用三棱針點刺少商穴放血。
以上舉的例子是簡單易行而且行之有效的去內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