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辛亥革命後四十年甘肅政變、兵變、民變史料(節選)(8)(1 / 3)

李長清襲黃得貴部於華山,黃退守關山九月二十七日,甘肅陸軍第二旅旅長李長清率兵襲擊一旅旅長黃得貴部於華林山。先是,李長清以督軍陸洪濤病久,無所顧忌,日益驕橫,遂暗與隴東鎮守使張兆鉀通謀,欲迫陸去甘,由張兆鉀繼陸位,己則鎮守隴東。及聞張意以其子張柱代理鎮篆,乃又變計,欲謀陸所兼任之陸軍第一師師長,曾向陸當麵請求,陸以李長清與黃得貴資格相等,恐升李而黃不服,遂拒絕。李以此懷恨,決意先行去黃,乃可達到願望。及是年八月(農曆七月)間,北京臨時執政段祺瑞任馮玉祥兼督辦甘肅軍務善後事宜,免陸洪濤甘肅督軍職,專任省長。馮電陸俟交接並敦留陸長省政,以共治甘。陸尚擬待馮至再定去留,惟因李長清之脅迫與張兆鉀的怨望,乃決意離甘。先令其夫人於九月二十七日,即農曆八月十日,取道隴南,赴天津。

李與黃同約送行,李僅至東校場口而止,黃直送至東崗鎮以下乃折回。是日逢星期,李與包玉祥預謀乘隙舉事,並先密伏便衣兵於東郊五裏墩蘭岔路口,侯黃返襲擊之。黃回至拱星墩附近,遇路人告以所見可疑情形,黃令禦者以所坐騾車空放回城,身騎馬繞道行進。

空車至五裏墩,突遭李的伏兵射擊。黃聞槍聲,急馳落荒南奔,由皋蘭山陡坡仄徑越山逃逸,衛兵數人尾隨之,至後五泉入民家稍息,下午三時許,李親率步兵兩營至華林山進攻黃旅部及管占福團各營,因黃平日紀律不嚴,官兵多半四處遊散,留營者隻有少數,遂同被解決,大部分槍械為李收繳,黃私寓亦遭搜劫。時一旅汪恒泰(陝西人)團駐在附近,守中立作壁上觀,其他各營兵有五六百人攜械逃出,奔赴阿幹鎮、關山一帶。黃得貴在水磨溝商應變之計,有的主張****,有的主張退守,黃以器械多半被李收去,實力薄弱,乃從退守之議,退踞關山。李亦未再進攻。當變作時,陸起初疑為兵變,於署門前環列機槍大炮,城門皆閉。傍晚乃令軍務廳長宋有才馳赴華林山查辦,李始收隊回東校場。陸得宋回報,頓足歎曰:“吾何可再留此耶。”李長清上書於陸,曆數黃得貴平日馭軍無紀律,騷擾人民罪狀。陸督恐釀巨患,殃及人民。於事變之次夕,即遣煙酒局長鄭浚赴關山勸黃勿再****,率部他徙。黃性忠實,表示允從。

事後李長清與其團長包玉祥攜手槍隊入督署內院,見陸於臥室,陸責其忘恩負義,謂汝等自幼隨我,由弁兵薦至將領,今竟敢作此大逆不道之舉,李連連伏地叩頭,隨避入他室。包箕踞而坐,抗言黃軍擾民,所以討之。陸不理,包即退出。越二日,陸以師長印畀李長清,以蘭山道尹楊思代理督、省兩職,而以督署衛隊團由團長姚廷相率領移駐華林山。及陸離省後,黃得貴以久駐關山,終非善局,意欲仍回華林山,乃又密派部屬暗攜手槍,混入省城,並化裝為居民,以為協助進軍華林山之助。某日,為團長姚廷相所盤獲者七八,得悉黃將於是夜攻李長清軍複仇,先取華林山等語。姚即密為布防,至是夜九時,黃得貴果率部由水磨溝、沈家嶺等處前進,前哨方至華林山麓,為姚廷相伏兵所擊阻,槍聲驟起,黃知謀泄,乃引退,仍守關山,黃既不得逞,自是遂不複謀入省。李長清已吸收陸督在蘭各部,充實軍力,悉編入己之第一師,駐於東校場及拱星墩一帶,驕橫跋扈,不可一世,亦不再作他慮。

陸洪濤離職,楊思暫代督軍及省長陸洪濤辭職以後,由楊思暫代督軍及省長。陸行至天水,乃急電段、馮,告以李旅變故被迫離職緣由。遂取道漢中轉赴天津。臨去之時,地方士紳,將小西湖陶公祠(祀陝甘總督陶模)改為陶、陸二公祠,增設陸之牌位於內。陸居官以廉潔自矢,去甘時,除衣物外,行李無多。後陸之會計白應泰(今寧夏固原人)由官銀號內查出陸命他經手存放的曆年節餘薪俸款數萬元,白親送天津交其夫人。其後眷屬生活,即賴此維持雲。

第四期馮玉祥國民軍統治甘肅時期

劉鬱芬入蘭州及改編甘肅部隊公元一九二五年(民國十四年)秋七月,北京臨時執政段褀瑞任馮玉祥兼督辦甘肅軍務善後事宜。是年十月二十六日馮部國民軍第二師師長劉鬱芬率部到蘭州後,布告馮任其為甘肅總指揮,蔣鴻遇為副總指揮,並以劉鬱芬代理甘肅督辦職務,蔣鴻遇兼督署參謀長,同日就職視事。

先是,甘督陸洪濤於一九二五年(民國十四年)農曆正月,猝中風疾,以後休養臥室,不親治事,陸之舊部隴東鎮守使張兆鉀欲取代陸位,曾電北京執政府,言陸疾廢,冀以己代督辦職務,執政段褀瑞久未置理。是年夏末,陸電京稱病辭職,馮玉祥乘機要求甘肅地盤,段不得已許之。明令以馮玉祥兼甘肅督辦,留陸專任省長一職,欲以觀甘局之變化,尚無必去陸意。馮於是年年初,就任西北邊防督辦後,保準以部將張之江任察哈爾都統,李鳴鍾任綏遠都統,以原綏遠都統馬福祥調充西北邊防會辦,又以馬鄰翼充任襄辦。

因福祥為甘肅回族,鄰翼為湖南回族,與甘肅回族各鎮守使皆有舊誼,故引用此二人借以聯絡回族將士,預為經營甘肅之計。至是督甘令下,馮即以所部第二師師長劉鬱芬進駐包頭五原,專力入甘計劃。馮之西北邊防督辦總署置張家口,其大部軍隊,則分布北京、保定間,控製京畿。參與當時的中央,穩握華北大權,與張作霖對峙。張家口為其勢力中心,職任重大,實未能身離根本,遠赴甘督兼職,乃決定以劉鬱芬入甘。當時綏西公路尚未修通,由包頭達寧夏再至蘭州,相距約二千裏,交通尚多不便,軍行尤屬困難。劉鬱芬調度人力、物資,開道設站,時及兩月,始克啟行。又以寧夏接近河西,皆甘肅回族將領鎮守地帶,與馮軍素無交識,形格勢禁,情事隔閡,必須事先疏通,乃能進達蘭州,不至阻礙。馮氏前引馬福祥充西北邊防會辦,即早布此一著。寧夏地方軍隊,皆屬馬之子侄率領,由其聯係洽商,先取得第一步入寧的順利,並於八月初派遣襄辦邊防之馬鄰翼,由察、綏遄行入甘,為馮之代表,慰問回族軍人,以資接洽。馬鄰翼先至寧夏,函電河西、青海回族各鎮守使達意。九月下旬抵蘭,利用省內外回漢人士舊日的交誼,宣傳聯絡,回族諸鎮對馮均表示歡迎,馮軍入甘問題,遂得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