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辛亥革命後四十年甘肅政變、兵變、民變史料(節選)(10)(3 / 3)

孔繁錦在隴縣時,尚欲倚吳新田力量,以圖恢複隴南。而張維璽由兩當進取陝西鳳縣,斷吳後路。吳新田乃率孔、張殘部退返漢中,與馮軍言和,孔至漢中後他去。抗戰前夕,曾來蘭州,請發還其在天水時所置私產,未得允準。一九四九年(民國三十八年)初死於天水。孔繁錦、張兆鉀二人的結局如此。

至國民軍控製隴東、隴南以後,民間雖暫免地方勢力的勒索,而種煙攤款如故。又以軍務頻繁,部隊調動無常,所有輜重糧秣的運輸,悉征發民夫及鄉村牲畜代役。他如掘城壕、挖戰溝的一切工事,動輒征夫數千百人,自備口糧供役,人民負擔沉重。又因軍隊的大量擴充,募兵不及,則捉拉鄉民成軍。一九二七年(民國十六年)秋後,以設立全省保安隊名義,令各縣就地籌款充餉、募兵,由縣長任大隊長,省上派一教練員兼副隊長。駐縣訓練數月之後,即由副隊長率領赴省,編入各師旅。一九二八年(民國十七年),又以改武裝警察及地方城防隊之名義,亦由各縣籌費辦理,實皆為變相的征兵。國民軍統治甘肅期間,一切經費,都由地方籌集。至軍費所需,或徑由各部隊直接提款,雷厲風行,不待糧賦及煙款之收集,派攤鄉民預交。數年中全省人民差徭之多,負擔之重,困苦過於往昔。

當孔、張兩部解決之後,國民軍對隴東、隴南善後工作,亦未注意。對兩部的餘眾,未予妥善處置,以致潰兵散卒流而劫掠,無業遊民也到處加入,嘯聚山林,四出擾害。鄉鎮被拉票,農村被搶劫,伏莽滿地,殺人越貨,曆十餘年,未獲肅清。自民國成立以來,甘肅以交通不便,外邊勢力尚未傳入,一切保守故常。以視當時軍閥混戰,爭奪頻繁之省,甘肅尚較安定。自是年之後,隴東、隴南首先發難。經此一役,劉鬱芬權勢加增,地盤鞏固。次年所部即擴編為第七方麵軍,增加了許多個師旅,兵源給養,悉皆取自民間,更欲消滅各鎮回軍,致引起河湟之變,幾於全甘糜爛。

馮玉祥由綏遠至寧夏率大軍援陝,馮軍佟鱗閣、韓複榘等部留駐隴東肅清黃、韓殘部一九二六年春夏之間,馮玉祥之國民軍與奉軍交戰,失敗於南口,遂全線退卻。其在晉北的軍隊,如韓複榘等師,皆降閻錫山,改隸晉軍編製。大半則由張之江率領,自察走綏,從平地泉逕退至包頭以西。馮玉祥時在莫斯科,聞悉敗訊,於八月內由蘇聯回國,招集舊部,於九月十五日在五原誓師。宣告其本人及所部軍官,集體加入國民黨,以全軍改屬國民革命軍,成立西北軍總司令部,進兵援陝攻豫,響應北伐。招回韓複榘等,並收編在晉西、河套之雜牌軍隊,如弓富魁等。而以綏遠全境讓於閻錫山。於十一月中旬,自率先頭部隊及總部人員抵達寧夏,督令地方軍政首長,辦理兵站,供應全軍由綏西陸續開入。甘肅省長薛篤弼在寧夏迎接,即留從辦事。劉鬱芬請馮至蘭,馮未允許,親駐寧夏督率行軍。未幾,前陝西靖國軍總司令於右任,亦自蘇聯回國抵寧。十二月中,馮部全軍先後過寧夏,次第東開。馬鴻逵師亦奉令先自固原、海原開陝。馮玉祥仍偕同於右任、王瑚等由寧夏道經固原、平涼赴陝。其大部軍隊先入陝者,已驅走劉鎮華,解西安之圍(次年馮氏入豫,劉亦降附),而留佟麟閣、韓複榘等數師於隴東,屬劉鬱芬節製。為肅清慶、寧、環、合之責,並命劉鬱芬擴充部隊。自是大軍過境,以又留軍駐甘,並以後國民軍由陝入豫,皆以甘肅為後方,所有部隊兵額補充,軍費之補助,亦多取給於甘肅。雖其軍政官吏一律隻月支夥食費二十元,省、道、縣署及一切機關辦公費用,亦規定為極低的限額,但甘肅人民負擔仍非常沉重,激起人民反感。

(《甘肅文史》1986年總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