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錦雖係軍官學校出身,較有新軍事知識。但其跋扈驕橫,與張兆鉀無異。孔本張廣建之戚,一九一九年(民國八年),統帶省防軍三營駐天水援陝。次年春,張設置隴南鎮守使,保準以孔任職。
除原有泰州(今天水市)舊部巡防營外,張廣建之基本部隊,照陸軍編製的新建左、右兩軍有三分之二,均撥歸孔屬。其時孔的兵力,已逾兩旅之眾。孔又陸續擴編,增兵十數營,共為三大支隊。分駐轄境十四縣,就地籌餉,開計畝抽捐之例,又勒令隴南十四縣一律種植大煙,交納煙款。有不種者,則被以懶務之名,亦交納款。大縣攤派煙款,每年至數十萬元,小縣亦及巨萬,責成地方官警勒迫鄉村紳首按戶收交。人民所受煙款的巨量榨取,苦痛深重(張兆鉀於一九二二、三年全省煙禁複開後,亦在隴東私擅附加派款,但收數不及隴南十之一二)。孔繁錦有此大宗非法收入,遂假地方建設為名,設辦電燈、皮革、製械、鑄錢各廠。大興土木,征工征料,加深民困。由陝、鄂不斷購入優質武器、軍用物資,儲備充積。一九二四年(民國十三年),北京政府命加陝、甘邊防督辦職名兼援川司令,以所部按照陸軍規製,編為三個混成旅,兵多械足,遠過隴東。
惟其本身既極驕奢,部隊各級軍官,大多數為張廣建皖籍老舊武人,紈絝子弟,生活極為腐敗,兵雖較多,實不為用。
孔繁錦在聯合反馮之時,並無決心,為討好吳佩孚,敷衍張兆鉀。隻出數營兵卒,徐徐進向隴西、狄道(今臨洮)、渭源,而仍與劉鬱芬不斷往來,並不公開敵對,實欲待兩方相持,借收漁人之利,但終歸失敗。
回溯這一戰事經過,張兆鉀初則依靠韓有祿、宋有才、黃得貴等人,並借隴南的支助,共擊國民軍,謀取得蘭州,欲圖僥幸成事。
所派劉福生、何世卿、景成滿、崔賦鶴四個巡防營,兵數不過千人,除崔賦鶴一人係保定軍校出身之外,餘皆粗才,雜湊成軍。初擬俟施國藩自省偵察情形回報,決定進止。因輕聽吳佩孚使者花天一的鼓動,輕舉妄動。此事既舉,張又恐夙有仇隙的馬鴻逵,自寧夏來侵襲。乃以半數兵力,由較為得力之謝友勝、馬國義、馬錫武等分率七營駐固原西北一帶。並派康佐卿三營駐防固原縣城,為謝等後備。全軍十餘營,則集於平涼城郊及附近各縣,以保衛其身家。此兩地所布置的兵力,皆過於前線作戰部隊的數量和質量。迨後前線進至金家崖,對國民軍力戰時,始終未再加派一營增援。當韓有祿、劉福生等突進至距蘭州四十華裏之附近,其初官兵皆懷仇視國民軍的憤慨,作戰甚勇。以攻守異勢,炮火不及對方,未能力克。於此緊張時際,張兆鉀不惟沒有少許物質的慰勞,以振作士氣,甚至行軍糧秣。亦無專款專人經理供給,均由各營自行搜購,日常不能滿足。積久士兵怨生,遂無戰鬥銳誌。加以張兆鉀冒報其子軍功,致失韓、劉及各營官等之心,無複苦戰。給了國民軍以布置應付堅守待援的機會。這時國民軍由各縣招募新兵補充。如安樹德一旅,尚未補足數額,新兵未經訓練,實不堪用。舊兵騎、步軍能作戰者不及四團,以一團由梁冠英扼據東路響水子一帶險要,專取守勢;一團由張維璽布防省郊西南各處要衝,兼規取關山,以戰求守;其餘一團以上兵力,則分布蘭州城關及白塔山,並由皋蘭至靖遠縣境沿黃河扼要設防。當時傳說,謂劉鬱芬縮短戰線,結集兵力於濱河百裏中,並廣備木排皮筏,預置河邊。若至不能抵禦時,則全部過河北退,順流而下。有言在作戰期間某夜,宋有才、魯大昌率部突攻至皋蘭山頂之九條路口。守兵單薄弱告急,督署調援不及,以前由陝西招來在教導團的學兵,急挑出大個子青年數十大,攜手榴彈、槍枝率赴該地,呼噪投彈。因黑夜方不辨虛實,被蒙退去。國民軍遂由守轉攻的優勢。
當黃得貴、韓有祿等退卻至靜寧時,並未喪失戰鬥力量,劉鬱芬也未明隴東實況,故令孫良誠駐軍定西、會寧,暫不前進。慮張兆鉀、孔繁錦聯合,乘國民軍東下增援南口之機,孔由天水出兵定西、會寧、靜寧間,與張部前後夾擊,竟懸兵四十餘日,以偵察兩方動靜。迨後獲得孔方代表王珍的告密,乃定先取隴南之策(王珍、河北人,為孔繁錦親信策士,以高級參謀兼任天水縣長,常派充赴省代表,借通機密消息。劉鬱芬以同鄉關係籠絡,許以廳、道官職引用,王遂以隴南情況及天水軍隊實數,密告劉鬱芬。劉更利用其蒙惑孔繁錦,對國民軍不存戒備)。乃一麵派代表向孔繁錦報禮,表示釋隙複好;一麵密令張維璽急進襲取天水。孔軍大部分軍隊,遠駐陝西汧、隴及甘肅徽縣、成縣各地,突遭襲擊,不及備禦,遂倉皇遁走。所有軍械器物,悉數委棄。張維璽入天水後,即授任隴南鎮守使,升為第三師師長。利用孔的儲積,擴編一師兩旅之眾,裝備充足。可見孔繁錦資力之豐,亦即證搜刮之巨。國民軍有此收獲,乃以全力攻取隴東。馬鴻逵也出兵進向海、固。張兆鉀遂不得不舍棄平涼,亡命出走。孔繁錦逃至隴縣後,所部尚餘一旅,歸附漢中鎮守使吳新田,受其節製。張兆鉀繼至隴縣,亦以餘兵數百人,並隸吳新田編製。送眷屬由漢中轉鄂赴京,張本人帶衛兵數人,投劉鎮華軍,由劉派隊送至洛陽,見吳佩孚,被委以討逆聯軍甘軍司令名義,令回陝招集舊部,協攻西安。張在鄭州掛起司令部牌子,擬就地募兵一營赴陝,未能如原,而吳佩孚已經失敗。張兆鉀於次年春到北京投奔張作霖,為張作霖謝絕。乃居家大連,“九?一八”事變後複由大連遷居天津病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