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從宏觀視野看古代文化遺址開發的重要意義(1)(1 / 2)

——以盤古文化遺址的開發為例

柯楊

改革開放以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的強力推動和旅遊產業興旺的影響下,尤其是近年來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和利用越來越受到全社會與各級地方政府的重視,全國各地對古代文化遺址的保護、宣傳、開發與重建也可說是一浪高過一浪,開會研討、辦節公祭、招商引資之舉時有所聞。各界人士對這種普遍存在的現象褒貶不一,歧見迭出。本文以盤古文化遺址的開發為例,談談我個人對古代文化遺址開發與重建這類新民俗現象的看法。

據我初步了解,目前全國的盤古文化遺址正在開發與重建的地方約有20多處,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河南南陽市桐柏縣;河南駐馬店市沁縣;廣西來賓市武宣縣與象州;江西贛州市於都縣;廣東肇慶市北嶺山;廣州市花都區獅嶺鎮;湖南懷化市沉陵縣;廣東清遠市連南縣;湖北宜昌市夷陵區黃花鄉等處。這些地方,大都以有關的文獻記載、當地民間流傳的神話傳說、曆史上以“盤古”命名的山嶺、河流、地名、古建築遺址以及傳統的盤古廟會和祭祀儀式為支撐,進行旅遊文化資源的開發和旅遊景點的重建。其中,以桐柏縣的規模為最宏大,舉措最為有力。這與以馬卉欣先生為代表的桐柏學者們長期以來對當地盤古神話的深層研究的豐碩成果是密切相關的。當然,古代文化遺址的開發與重建,不僅僅限於盤古文化,還包括龍鳳、伏羲、女媧、黃帝、炎帝、梁祝、牛女等一大批與神話傳說有關的古代文化的遺存地點。對這類文化現象,有人就持否定態度。比如,在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界影響頗大的《讀書》雜誌2007年第6期的封二,刊登了黃永厚先生的一幅畫,畫中是伏羲女鍋交尾圖,形象十分難看,畫中的說明文字是“掃黃打黑輪不到二位頭上了”。所配的陳四益先生的諷刺性短文《磕頭》,對近年來全國各地公祭遠古祖先和曆史名人的活動進行了批評。兩位先生都是我所尊敬的文化人,他們的絕大部分作品也是我所喜歡的。然而,這次的合作成果卻是失敗的。尤其是陳先生把各種公祭活動一律貶之為“磕頭”,並得出這可能“把中國鬧成國將不國”的結論,更是我所難以苟同的。兩位先生的失誤,主要在於把傳統文化的複興(包括民間祭祀活動及其相關儀式)與我國的現代化和科技的進步對立了起來,未能從深層理解振興傳統文化對恢複國民曆史文化記憶的重要性,也未弄清各類儀式對人類社會生活的調節功能和對民族情感的凝聚作用。兩位先生對民間祭祀儀式的歧視與挖苦,同何柞庥院士“傳統文化中90%是糟粕”的駭人言論如出一轍,其核心都是不分青紅皂白地反傳統,頗有點兒當年“紅衛兵”橫掃一切的架勢!須知,“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一個不知道自己從何處來的民族,就不會明白往哪裏去的道理;一個不知道自己的根在何處的民族,就會像浮萍一樣隨波逐流!

我認為,全國各地對古代文化遺址的開發與重建,是一種應運而生的文化現象,有著一定的必然性和重要的現實意義。現將我的三點思考簡述如下,以求教於各位專家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