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10g,薄荷(後下)10g,當歸10g,白芍10g,茯苓15g,白術10g,炙甘草6g,茵陳15g,金錢草30g,海金沙(包煎)10g,石菖蒲10g,鬱金10g,川楝子10g,澤蘭10g。每日1劑,水煎服。
連服上方30餘劑,諸症消失。1994年3月24日複查B超,肝內膽管未見結石影,患者非常高興。刻下口幹思飲,舌邊紅,脈弦滑。守方去海金沙、石菖蒲、鬱金等加天花粉20g,五味子10g,再服15劑。以資鞏固。
按:本案患者為膽囊結石行膽囊切除手術後,再發肝內膽管結石,因不宜再行手術,故多采取非手術治療。祝氏結合患者的症狀,辨為肝脾不和,濕熱內蘊,治以逍遙散疏肝解鬱,健脾合營,方中茵陳、金錢草、海金沙、石菖蒲、鬱金以清熱排石,川楝子合澤蘭理氣通絡,行氣、理血並用,更適合用於肝內膽管結石,故療效顯著,患者藥後諸症消失,肝內膽管結石消失。
醫案出處:《祝諶予臨證驗案精選》
驗案3
陳某,女,55歲。1989年5月10日初診。
素有右脅部隱痛,近3月來加重,時有陣痛如針刺。伴有反酸、惡心、納呆、腹脹、大便不暢,時幹時稀。舌苔黃,脈弦細。B超示:膽囊增大,膽囊、膽管均有泥沙樣結石。
辨證為肝膽氣鬱,脾胃失和之候。治擬疏肝利膽,健脾和胃治法。
柴胡8g,白芍10g,鬱金10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枳殼8g,陳皮8g,海金沙15g,金錢草15g,黨參10g,茯苓10g,白術10g,竹茹10g,當歸10g,肉桂6g,炙甘草5g。
服用7劑後,自覺症狀減輕。續服1個月,疼痛情況大為好轉,B超示:膽管結石消失,膽囊結石少量。於上方中去延胡索、川楝子、當歸,加焦三仙30g,守方服用2個月,症狀消失,B超檢查結石已除。
按:本案患者之膽石症以脅部疼痛為主要表現,伴有反酸、惡心、納呆、腹脹、大便不暢中焦氣機失運之症,高氏治療,以健脾和胃為基礎,配合疏肝理氣、利膽通腑。以異功散(黨參、白術、茯苓、甘草、陳皮)和逍遙散加減,同時加用鬱金、延胡索、川楝子、枳殼、海金沙、金錢草等理氣排石之品,肉桂能助化氣,可鼓舞藥力直達病所。
醫案出處:《高輝遠臨證驗案精選》
驗案4
徐某,女,43歲。初診於1973年5月。
患者有膽道殘餘結石,先後手術3次,第1次於1952年做膽囊切除術,1964年複發;1967年做第2次手術(總膽管取石),1968年複發;延至1973年4月又做手術(手術時查到右側肝管尚有結石,T形管引流有不少泥沙樣結石)。以前發作時,常出現黃疸,發熱,右上腹、劍突下作痛。目前體質虛弱,神疲肢軟,脘腹時有悶脹感,大便日行二三次,溏泄。苔薄膩,脈濡緩。
證屬病久體虛,脾氣健運失司,肝膽不和,失於疏泄。治擬健脾益氣,疏肝利膽為法。
黨參12g,白術9g,茯苓9g,枳殼9g,木香9g,延胡索粉(分衝),大黃炭9g,虎杖15g,生山楂12g,金錢草30g。
1975年4月,經服前方出入治療達2年,未見發作過。與2年前相比,症狀改善如下:①體重增加,氣色好轉,食欲增加,每日進食1斤以上,大便每日1次,成形。②右上腹悶脹不舒感消失。③以前遇冷或疲勞時容易發病,現在即使受涼或工作疲勞亦未見發病,而且去冬未穿棉襖,說明體質增強。再守原意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