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參12g,白術9g,懷山藥9g,枳殼9g,陳皮9g,玄明粉(分衝),虎杖12g,大黃炭9g,生山楂12g,延胡索12g。
按:本案患者為膽石症行多次手術,正氣受損,虛實夾雜,現以脾虛不運,肝膽失於疏泄為主要表現,顧氏治以健脾益氣,疏肝利膽。顧氏方中,以黨參、白術、茯苓、山藥益氣健脾,以枳殼、木香、陳皮、延胡索行氣疏肝,以延胡索粉、虎杖、山楂、金錢草排石化瘀,以大黃炭助結石從大便排出,諸藥合用既扶助正氣,又能疏肝排石,標本兼顧,顧能取得滿意療效。
醫案出處:《現代名中醫類案選》—顧伯華
四、其他證候
驗案1肝膽寒實
趙某,男,年46歲。1963年1月17日來診。
自10年前因飲食不當,出現右上腹發作性疼痛,每1~2年有大發作1次,過去常因針藥治療而可緩解。此次發作已持續3月之久,連綿不已,經多方治療不效而來就醫。每次發作先突然於右季肋處絞痛,疼痛十分難忍,因痛而汗出滾滾,濕透衣衫,如此可持續1~24小時不等。痛時牽引右胸及肩部均痛,氣悶怕冷。每2~3日內即有此發作1次,初痛時以手按之似有稍可減輕之勢,近日來拒按,且不論發作與否按之則痛劇。但無惡心嘔吐吞酸噯氣等症狀,大小便如常,常因疼痛影響睡眠。查其體壯,舌淨質稍紅,脈象右弦左弱,肝於肋下3cm,右肋弓下有×之囊狀物壓痛明顯,墨菲征陽性。因時間不便未做其他輔助檢查。就其病史及發作特點觀之,當為“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膽絞痛”。綜觀其證,除絞痛發作之外,怕冷、脈象右弦左弱,舌質稍紅,病程已達10餘年之久。恐為肝旺克土,肝寒犯胃,久病傷陰。
此肝膽經“寒實”之證。治以溫肝和胃為主,佐以瀉肝為治,隨處千金延年半夏湯加味。
半夏9g,厚樸9g,茯苓10g,柴胡9g,陳皮9g,茵陳10g,酒大黃10g,白術9g,鬱金9g,枳殼9g,木香9g,生薑6g,甘草3g。每日煎服1劑。
歸大興後服2劑則疼痛消失,共服7劑後,除多食時稍感胃脘不適外,無其他症狀。
二診:自服藥痛止後未再發,且右肋弓下原可觸及之膽囊不甚明顯,慮其病史過久,囑按原方再服4劑,隔日1劑。再用5劑共為細末,早晚各服10g為之鞏固其效。
愈後隨訪14年,一直未發。
按:多年來應用中藥處方治療膽結石、膽絞痛、膽囊炎等,多從少陽經及厥陰肝經辨證,急性發作病例,較多出現肝膽濕熱證,如是者,多用大、小柴胡、柴胡加芒硝湯等加減治療,證實其確有結石者,酌加金錢草、海金沙、蠶沙、鬱金等;脈弦脅痛甚者,酌加香附、青橘葉、或加大白芍用量;並發感染者,加大柴胡用量,因柴胡在實驗室內對某些革蘭陰性杆菌有抑製退熱作用。或酌加大青、板藍根、金銀花、連翹、紫花地丁、蒲公英等清熱解毒消炎之品;便溏脾虛,熱象不重者,酒大黃要減量至3g,以期於方中起“佐”藥之用。若大便幹結熱盛者,改用生大黃,或加芒硝以下之,更有益於緩解症狀;若夾瘀血,可酌加烏藥、紅花、桃仁、延胡索等,或加大鬱金用量以期活血化瘀以止痛。對其寒涼偏重者,或肝寒犯胃木旺克土者,常用吳茱萸湯,千金延年半夏湯,柴胡桂枝幹薑湯等加減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