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膽結石 (3)(3 / 3)

醫案出處:《臨床經驗集》—王占璽

驗案2陽明熱結

陳某,男,30多歲。

身體強壯。發病時突然寒戰、發高熱,劇痛、嘔吐。初吐黃綠水,後無物可吐,痛時患者呈驚怖顏貌,甚至以指頭探壓舌根,促其嘔吐,痛苦萬狀,麵目如金,色鮮明,便秘,舌苔黃膩,脈弦滑數。

辨證為陽明實證,方用用大柴胡湯加減。

柴胡15g,黃芩9g,芍藥9g,半夏9g,炙枳實9g,大黃12g,大棗12枚(擘)5枚,生薑片15g。

玄明粉12g,開水泡浸頓服。另以熊膽分2次吞服,時值夏令,囑多吃西瓜,小便增多,大便已通,黃疸稍減。

1日服藥後瀉下稀便,係下於搪瓷痰盂內,突聽到一陣撒石子聲,便後撿得結石20餘顆,大者如黃豆,小者如綠豆,矩形、圓形、菱形不等,外麵黃色,剖視內麵墨褐或兼灰白色。

此後逐次以原方加減,服藥2個月,此例一直保持聯係,三四年未曾複發。

按:此例為陽實證,患者年輕體壯,故葉氏用大柴胡湯加味方,和少陽、下熱結。方內大黃加至12g以瀉瘀熱;另加玄明粉以軟堅導滯;加小量熊膽吞服以加強消黃作用。須予注意的是,此案根據季令特點加用食療、西瓜恣食,有清熱利尿之輔療作用。這種結合時令的藥療、食療治法,反映了葉氏在治療方麵的心思活潑之處。

醫案出處:《老中醫醫案選》—葉橘泉

驗案3脾胃虛寒、肝膽寒濕

梁某,男,55歲。於1960年4月30日初診。

因反複發作性右上腹痛4年。自1956年以來,經常有發作性右上腹痛,有時疼痛放射至右肩部。1956年發作3次,其中有4次伴有發熱、黃疸及嘔吐。從1960年起疼痛發作頻繁,1月發作1次,2月發作3次,3月發作5次,4月發作9次。自覺受涼及勞累後容易誘發,與飲食關係不明顯。在某醫院確診為“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膽石症”。患者平時經常有腹脹,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睡眠不佳,在某醫院治療4個月,用西藥治療不能控製發作。檢查:身體肥胖,無黃疸;右上腹部有輕壓痛,反跳痛(-);墨菲征不典型,膽囊未觸及,肝可觸及邊緣;脈沉細,苔白膩,根部淡黃。

辨證屬脾胃虛寒,肝膽寒濕。治法以溫脾胃,暖肝膽,散寒濕。

製附片(先煎)9g,川黃連,當歸,黨參6g,肉桂3g,細辛,幹薑片,黃柏,川花椒3g,大烏梅2枚。

每次中、晚飯後各配服保和丸3g。

上方每日1劑服10天,藥後頭4天自覺上腹部發熱,但得熱甚舒,右上腹痛未曾發作。10天後改為2天1劑,20天後右上腹壓痛及腹脹均消失,食欲轉佳。以後每2日1劑,連服6個月,腹痛一直未作。

後於1962年2月右上腹痛發作1次,並伴嘔吐,仍服原方3劑,痛即止。

按:本例辨證為脾胃虛寒,肝膽寒濕之脅痛,治療上使用溫脾暖胃之製附片、黨參、肉桂、細辛、幹薑,配合川黃連、當歸、黃柏等入肝膽經,散寒濕,標本兼治,使病得愈。

醫案出處:《葉心清醫案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