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本就有玩水戰的,有戰船不奇怪,但是後麵想造的明顯就是遠洋大船,在三國爭霸的時代他們搞這個幹什麼,外麵可真的都是蠻荒之地呢,顯然是外麵有他們想要的東西。
曹魏一直就由在經營涼州地區,恢複絲路,但是對比自己時空的曹魏,這裏對絲路的把控更嚴密,而且對外交流溝通的意願更大了,讓中亞西亞還有東邊半島、小島的人紛紛和魏遞交國書,都隻知有魏,不知其他。
比起金銀珠寶,搜羅過來大量不同品種的小麥、燕麥、大麥、黑麥更被大量廣泛的推廣種植,進行本土化改良培育。
季漢就更離譜了,本該托孤死掉的劉皇叔都隻剩一口氣了,那點氣愣是沒咽下去,正正續命續了五年。
五年裏,蜀漢物美價廉的精鹽大爆發,蜀錦生產工藝改進,冶煉兵器的方法也大大增強。
劉備坐鎮成都,天天下地去種田,逼劉禪生孩子後專心培養好聖孫。
諸葛亮平時沒事就是帶上阿鬥,今天跑鹽廠,明天跑鋼廠,然後還帶著他出去四處興修水利,教少數民族種田,收攏西南部族。
一時之間,季漢換了猥瑣發育種田劇本,東吳拿了大航海對外擴張劇本,曹魏拿了中原正統劇本。
反正小白除了說句牛X,就隻能說是離譜。
最不一樣的,就是三國相互對抗的時間更久了,而且誰都不敢懈怠落後,曹魏調派兵力對著北邊遊牧民族橫踢豎卷的時候,季漢和東吳都按兵不動不找麻煩。
三國並立後那些精彩的三國故事沒了很多,變成了三國統一安靜下來瘋狂內卷發展。
然後彼此安靜了十來年,在劉備和曹丕、曹叡都沒了之後,曹魏內部先發生政權動蕩,東吳內部的鬥爭也愈發激烈,蜀漢趁機北伐,卻又被兩邊當做眾矢之的同時圍剿敗退。
暫時平靜下來的三國又亂了起來,除了季漢內部最穩,其他都是內外都亂,但在反對季漢上,魏吳又都能達成統一。
混亂的日子裏來了不少少數民族,雖然都被打回去了,但是距離最近的曹魏先發生變化。
曹家的孩子皇帝這次遇上的不是司馬家,而是好幾家共同上位,直接一步到位進入門閥政治時代,開始吞並季漢和東吳。
終究還是北方各方麵經濟資源都更強一籌,還有絲路獲得的耐旱耐寒作物撐著,消耗的起。但東吳和季漢原本的地方勢力也沒有變化,隻不過作為地方門閥,代表地方進入了魏朝廷體係而已。
後麵的混亂百年時光,就是鬆散的地方門閥各自為政的攻伐,魏又分裂成不同小國家,一直到隋唐,曆史又變成了熟悉的樣子。
小白看完悵然若失。
季漢與東吳先天的實力上就比不過曹魏,發展的時間也還是太短了,資源無法和北方抗衡,最重要的糧食問題也是北邊先突破掉了,被統一是必然的。
不過這三個國家人口有限,資源有限,分開各自發展雖然也都小有成果,卻難以有大的跨越。
等到統一了,也隻是名義上的統一而已,進入了門閥政治時代,地方勢力強勢,更是沒有辦法集中全國力量辦大事,門閥們各自手裏都掌握著一部分重要技術,拒絕分享。
值得慶幸的,就是沒有五胡亂華的黑色曆史,曹魏時候就花了大力氣把北邊遊牧民族統統收拾了一頓,收拾完還搶了生產資料牛羊馬,讓他們一步赤貧,沒個百來年緩不過來的那種。
為了活下去,胡人就開始南下試著給漢人打工,不會種地就做雇傭兵或者做別的行業混口飯吃,慢慢的融入進中原。
樂不思蜀的成語沒有了,劉禪成了一個還算不錯的平常君主,諸葛亮的抓緊時機的幾次北伐也都失敗了,但他的人格魅力依舊跨越時空為人所稱讚。
不隻是對理想堅持,對君王的忠誠,還有他對蜀中,對西南人民的貢獻,比原來曆史上的還要多得多,一直到今天都被長情的蜀人和少數民族們所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