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的朝代是祖先改了對後麵變化也不大,宋是後麵徹底沒救,隻有前麵趙大能救。

這麼一想,趙匡胤真的好慘的,他搞不好整天提心吊膽都不敢死的。

“到了洛陽第一件事,趙匡胤就是先創辦了大宋洛陽學院,除了學習傳統讀書人學的《論語》這些,還開始重視科技,全國召集有優秀經驗的各行各業人員,把他們的行業經驗總結成科學理論,開始招手授課。

配合學校建立的大型造紙廠和印刷廠,把總結出來的基礎科學印成小冊子,廉價售賣,科舉內容也沿襲唐朝分科考取,但是分的科目更仔細,五年一次,錄取名額不定,以防止錄取的官員數目超過大宋實際需要的數目。”

早點分科定科舉,就能開始早點開始科學教育,這方麵趙大還挺雷厲風行。

冗官冗怕了,提早就把這個苗頭掐死住,小白能理解。

別說什麼又有落榜生去外族發展的話了,是放點人才去外麵,還是把數不清的人養在朝廷裏年年浪費錢,兩頭總得要一頭。

很顯然,趙大覺得冗官這個內部問題更重要。

“在綜合學校建立起來之後,趙匡胤在洛陽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成立了大宋軍事學院,自己擔任第一任校長,原軍隊的各級將領們按照不同擅長的點,進去做老師。

大宋軍校的招生每年名額固定隻有200人,學費全免,招生培養的目標都是將軍,裏麵除了軍事化管理,上的課內容涵蓋各個方麵,軍事、氣象、軍隊管理、戰略戰術……等等。

比起洛陽學院的低廉學費與獎學金製度,軍事學院免費招生,招生目標更嚴苛,每年年初會選一批,培訓一個月就公開考試,最後隻挑裏麵最優秀的200人繼續學習,每一個都是人才中的人才。

就是這些人才,在後麵對北漢的攻伐,和抵禦契丹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有很多我們現在都耳熟能詳的……

伴隨著軍校成立,趙匡胤對軍隊製度的改革,也讓他成為我國陸軍史上繞不開的話題……”

理解,小白很能理解,這就是被搞怕了。

以前趙大是五代十國混亂的給搞怕了,現在搞軍校,改軍隊,明顯就是被未來大宋的孱弱搞怕了。

穩定是很重要,但是手裏沒武器被鄰居當做糧倉,那就很不美妙了。

“在穩定整頓內務,蟄伏十年之後,趙匡胤出兵北伐,攻打北漢,軍隊節節勝利,最後就隻有太原久攻不下。

這個戰況焦灼關頭,趙匡胤把軟禁十年的趙光義推出來,扒光上衣綁在驢車上,在太原城門下公開對太原人喊話,斬了趙光義。

我們不知道趙匡胤為什麼會北伐還帶上趙光義,更無法知道,為什麼他兩軍陣前斬了軟禁十年的趙光義,久攻不下的太原人居然在後麵降了。

這個曆史謎團遺留到現在,史學家和民間也有數不清的猜測,流傳最廣的是趙光義對太原水源下了毒,讓太原城人染上疫病,被太原人仇恨多年,趙匡胤軟禁趙光義是為了保護弟弟。隨後太原人還是仇恨難消,就把弟弟推出來,給了太原人一個交代。”

太原人為什麼仇視趙光義,這小白還是知道的,這個猜測純純胡扯。

不過雖然胡扯,但是這個流言對象是趙光義的話,好像他下毒也是個很正常的事情。

電視裏到了廣告時間,好奇的小白摸出手機,去搜這個時代的曆史。

宋往前,所有的一切都還是和小白記憶中一模一樣,從趙大收複南唐,關了弟弟之後,很明顯,這個世界是大宋,沒有北宋南宋了。

花了十年時間搞內政,搞教育,趙大一舉拿下北漢,然後又安靜下來繼續搞教育,搞經濟內政,北邊契丹占著絲路,他隻能開始造船搞海貿。

趙大活著的時候,把幾個孩子都塞進軍隊(軍校標準太高,他沒臉開後門)鍛煉培養,軍隊出來就把他們趕去洛陽學院,然後去各地做地方官,直接看能力。

最後趙大定了趙元佐(過繼出來的趙光義長子)做太子,撐不下去走了,但是好在他走之前已經耗費心血給宋定下了框架和發展大方針:收複領土,拿回絲路主導權。

從趙大對未來大宋的期望與定義的明確,讓他人沒了,大宋也能繼續朝著他期待的方向發展。

在他死後,有洛陽學院和大宋軍校的人才培養計劃,靠著初代熱武器,大宋又花了三代人的時間,終於收複了故地,拿回了絲路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