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感同學之恩,責自身之過(1)(1 / 2)

在和同學交往的時候,難免會與同學發生一些摩擦、不快,遇到這種事情的時候,不要總把責任推到同學的身上,埋怨同學怎樣怎樣不對。一個巴掌拍不響,這種問題其實是雙方麵的,遇事要多從自身找找原因,如果是自己的錯誤要主動向同學道歉,如果是同學的錯,我們也應該給予諒解,“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其實這也是對同學的一種感恩。

有這麼一則小故事,或許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示:

阿裏一次與好友吉伯、馬沙一起外出旅行。三個人經過一處陡峭的山路時,馬沙突然失足滑倒,眼看就要摔下萬丈山崖。就在這危急時刻,吉伯一下抓住馬沙的衣襟,用力將馬沙拉了上來。為了記住這一恩德,馬沙在路邊一塊大石頭上刻下了這樣一行字:“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馬沙一命。”

三個人繼續向前走。在海邊,因為一件小事,吉伯和馬沙吵了起來。吉伯一時衝動,打了馬沙一記耳光。但是,馬沙沒有還手。他跑到沙灘上,在沙灘上寫下了一行字:“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馬沙一個耳光。”

旅遊結束後的一天,阿裏問馬沙:“你把吉伯救你的事刻在石頭上,而把他打你的事寫在沙灘上,這是為什麼呢?”馬沙回答說:“我要永遠感謝並永遠記住吉伯的救命之恩,至於他打我的事,我想讓它隨著沙子的流動逐漸忘得一幹二淨。”

馬沙能夠正確對待恩惠和怨恨,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但是,現在在同學之間,很少有人能夠有馬沙那樣的氣度,和馬沙相比,大相徑庭。有的人對別人給予自己的幫助缺乏足夠的感激之心,認為是“應該”的;有的人得到別人的幫助不知道應該回報,或者隻是一時感激,時過境遷便很快遺忘;有的人甚至不辨是非,恩將仇報……而當別人不小心損害了自己的利益時,很多人卻會牢記在心,甚至長期耿耿於懷。整天掛在嘴上,逢人便說者有之;以牙還牙、冤冤相報者有之;尋找機會進行報複者有之……這種種人不在少數。

感恩,可以說是一種美德。古人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事實上,這句話所表達的不是一種現狀,而是一種追求,完全做到的人並不多。即便如此,也不應放棄這種追求,因為記住別人對自己的好,以感恩的心態對待他人,以寬闊的胸襟回報社會,是一種利人利己、有益社會的行為。

民間有句俗語說得好:“你幫別人快忘記,別人幫你要牢記。”這是一句教人加強道德修養、寬厚待人的處世良言。現代社會,人們的交往麵比過去大大拓寬,接觸的人更多,人際關係更複雜,人與人之間的合作、矛盾、思想乃至利益的碰撞也更多。因而,更需要我們保持仁厚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