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孫冶方和舞蹈家資華筠都是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他們常在一起開會。一天,孫冶方得知資華筠是著名學者陳翰笙的學生,就主動告訴她:“你的恩師也是我的引路人啊。我是在他的影響下,參加革命並且對經濟問題產生興趣的,所以我很感謝他。”後來,資華筠把這件事告訴了陳翰笙,翰老卻說:“不記得了。”資華筠認為老人年事已高,記不清楚了,嗔怪著說:“人家大經濟學家稱您是引路人,您倒把人家忘記了?!”不料,翰老十分認真地說:“我隻努力記住自己做過的錯事--怕重犯。至於做對的事情,那是自然的、應該的,記不得那麼多了。孫冶方選擇的道路和成就,是他自己努力的結果,我是沒什麼功勞的。”
隨時不忘責己之過而時時忘記施人之恩,更是一種難得的美德。記住自己做過的錯事,是吃一塹長一智,避免重蹈覆轍的前提。一個人想要少犯錯誤,不斷取得進步,就必須做到這一點。一般情況下,施恩者在有意無意之間都希望受益者給予回報,倘若受益者沒有什麼表示,施恩者往往會氣惱不快。相比之下,像陳翰笙先生那樣把自己施人之恩視為“自然的、應該的”,淡而忘之,不求回報。這種真誠、寬厚的胸懷,是一種更高更深的境界。
人生在世,要互相理解、互相幫助;多反思自己的不足,多感激別人的恩惠,少談論別人的缺點,對矛盾不要老是耿耿於懷。如果能做到這一點,人與人之間的摩擦就會減少許多,社會就會更加和諧,生活也會更加溫馨。正如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所說:“忍耐是痛苦的,但是,它的結果卻是甜蜜的。”一個銘記著自己的引路人,念念不忘別人對自己的恩典;一個卻不記得自己做過的好事,而隻努力記住自己做過的錯事。這兩種情懷與境界,非比尋常。
如果你是一個苦惱的人,你應該學會感恩,因為感恩是驅除你的苦惱的一劑良方妙藥;如果你是一個對生活心灰意冷的人,你應學會感恩,因為感恩的時候就是你的身心得到溫暖的時候;如果你是一個鬱鬱不得誌的人,你應學會感恩,因為感恩會使你的心情漸漸舒暢,漸漸平和;如果你是一個隻顧索取的人,你更應學會感恩,因為感恩會使你變得會適當地給予;如果你是一個快樂的人,你也應學會感恩,這樣,你的快樂就會取之不盡,它會把一個人塑造得更完美。朋友,如果你想有一個好的心境,那不妨試著學會感恩,把每一天當作你的感恩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