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通訊信號傳遞及時。飛艇因為懸停在較低高度上,使傳輸信號不會有延遲。

四是有效載荷大大超過衛星。據稱,這種飛艇所能承載的有效載荷重量相當於以色列“阿莫斯”通信衛星的10倍。

據以色列官員介紹,以色列正準備先發射一艘這樣的飛艇,該飛艇可執行偵察拍攝、導彈預警和監控區域內的飛機活動情況等軍事任務,並可用於傳遞電視、廣播信號,提供互聯網寬帶服務,監控空中和地麵交通情況以及天氣預報。

日本航天機構正在努力研發新型遙控同溫層飛艇,這種飛艇日後可望作為軍用通信、偵察和天氣觀測平台。據報道,這種飛艇的總容積為10660立方米,可以攜帶3個氣體燃料罐。飛艇可通過遠程導航實現起飛和降落,還可以實現預飛飛行路線編程自動飛行,其最長連續飛行時間為7小時。這種充氦的飛艇動力部分使用美國PowerTech公司的電動發動機帶動三葉螺旋槳,發動機可以傾斜。艇體材料則使用日本倉敷人造絲公司的高強度纖維,其材料要比普通材料結實5倍。該研究項目始於20世紀末,目前已完成第一階段測試與評估工作。由富士重工製造的飛艇已在北海道大樹町進行了7次試飛。在最後一次試飛中,飛艇在自動狀態下飛行了1000米。在4000米高空,飛艇保持高度和狀態飛行了大約1小時,其控位能力精確誤差達到300米,並在飛行3小時38分後安全著陸。

日本還將與美國合作研製專門針對朝鮮和中國潛艇的超級空中反潛哨站“飛艇”。這項代號為“HULa”的飛艇研製計劃聽起來非常令人震驚:搭載量為500~1000噸,航程22000千米,計劃耗費290億~320億美元,原計劃2008年研製出測試版平台。空中反潛哨站“飛艇”像一艘“平流層巨無霸”,用氦氣產生的浮力與艇體結構受到的升力混合起來作為動力,有著偵察機和偵察衛星無可比擬的優勢。目前,偵察機和偵察衛星在反潛能力上各有缺點:偵察機續航裏程短、天氣惡劣時無法全麵精確地搜集敵方潛艇活動信息,從而難以對其機動規律進行分析;衛星距離海平麵太遠,掃描精確度相對較低,多雲時就無法監測。而該飛艇比衛星更接近海麵,探測係統更精確,而且能長時間掃描同一海域。如果有幾艘飛艇輪流偵察同一海域的話,就會構成“永不下沉”的空中反潛哨站。

英軍在不遠的將來將乘坐有史以來最大的飛行物執行任務。英國現正計劃裝備一架自行設計的“空貓1000”超級飛行器。這種飛行器兼有飛艇和氣墊船的功能。據悉,“空貓1000”飛艇的長度超過300米,體積比英國國防部總部還大,甚至比20世紀30年代的德國“齊柏林”硬式飛艇還要長70米。它能夠攜帶12輛“挑戰者”坦克或數百名士兵。“空貓”安裝有6台燃氣渦輪發動機,可以上升到1500~2400米高度,以每小時160千米的速度飛行9600千米。

近年來,有關部門披露,中國飛艇已經取得了國家民航部門的資質認證。這標誌著國產載人飛艇已成為航空器家族的新成員。中國自行研製的HJ-2000型載人氦氣飛艇具有20世紀90年代末國際水平,打破了長期以來我國載人飛艇依賴進口的曆史。前不久,中國自行研製的“哨兵-3”係留飛艇成功完成了1000米升空試驗。係留飛艇其實就是一種浮空飛行器,它依靠多功能纜繩實現在空中定點停留。“哨兵-3”係留飛艇長30米、高15米,載重150千克,可長時間在空中滯留,搭載有多種通信設備。有人認為,它實際上是一個空中網絡信息平台。我們也期待類似的“哨兵”更多地走向祖國四麵八方,甚至走入軍營,作為真正的哨兵在保衛祖國邊疆中發揮作用。

在軍事上,美國人打算把飛艇作為無人機載體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也曾經出現過空中航母的雛形,德國甚至準備組建空中航母艦隊。今天,美俄發展利用離子加速器推進的巨型軍用飛艇已可以達到每小時200千米以上的飛行速度。這個速度和許多戰機的最小飛行速度是符合的。為了合理利用飛艇巨大的空間,可以在飛艇主艙兩壁之外再設獨立的內艙,以確保輕型戰鬥機回收後的存放安全。這些回收艙都帶有智能化電磁抓鉤,經過特殊改造,擁有對接裝置的戰鬥機可以在保持與飛艇同步飛行的狀態下,被這些智能化電磁抓鉤輕易回收到艙內休整或補充燃料。今天,機器人技術如此發達,我國完全可以結合巨型飛艇技術,研製出日行數千裏的空中航母係統。這個係統也可以叫做空中航母港。巨型空中航母港由模塊化方式建造,最重要的艙室可以在飛艇出現危機的情況下,自動分離和撐開巨型降落傘回收,以保護飛艇上最昂貴的儀器設備。另外,空中航母港可以考慮發揮中轉站作用,即攜帶專門設計的可回收的中小型無人加油機和大量燃料,施行空中中轉任務,一艘空中航母可以在一天之內推進到5000千米之外。這對快速打擊影響國家航運安全的小規模敵軍是很有用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