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上了著名油畫《開國大典》,後來又從這幅畫上消失了。
這裏有一幅畫,一幅油畫。
這幅畫題為《開國大典》。作者董希文。作於1953年秋。
據說,這幅畫完成的時候,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誌很想看看。商量的結果是,請江豐、董希文將《開國大典》連同精選的徐悲鴻、齊白石的作品,布置在中南海懷仁堂後麵的大廳裏。
當時的中央領導同誌,多次抽出時間,興致勃勃地觀賞了這些作品。
一天,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來到懷仁堂後麵的大廳,大家的興趣集中在這幅《開國大典》上。
“畫得很像。”大家都說。
“畫得很好。”毛澤東緊握著董希文的手說。毛澤東意猶未盡,繼續評論著董希文的這幅油畫:“是大國,是中國。我們的油畫拿到國際間去,別人是比不過我們的,因為我們有獨特的民族形式。”
為了對藝術家的勞動表示感謝,毛澤東招呼攝影記者侯波,為大家合影留念。
後麵還有一幅畫,也是油畫。標題也是《開國大典》,作者也是董希文,隻是沒有標明創作時間。
再仔細看看,這幅畫同前麵那一幅有沒有什麼不同?看看站在毛澤東後麵的一群領導人,第一排從左到右數一數:
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
回過頭去再看看前麵那一幅,張瀾的左麵卻多了一個人,一個留背頭、戴眼鏡、穿深色衣服、個子高高的人。
這個人是誰呢?
高崗。
這就是說,董希文第一次創作《開國大典》,畫麵上有高崗。
後來,高崗卻從這幅名畫上消失了。
1993年是毛澤東誕辰100周年。
就在毛澤東100周年誕辰的前兩天,1993年12月24日,首都一家報紙,在頭版通欄的位置,發表了沒有標明創作時間的《開國大典》,也就是沒有高崗的《開國大典》;第二天,12月25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第四版的頭條位置,發表了1953年創作的《開國大典》,也就是有高崗的《開國大典》。
這件事可能沒有什麼人注意到,幾乎微不足道。
這件微不足道的、極平常的事情,卻有著極不尋常的意味。
三十多年前的1962年,有一個“利用小說反黨”的重大案件,現在的年輕人,有的可能知道,有的可能不知道了。
這個案件,就是作家李建彤寫了一部題為《劉誌丹》的小說。小說中有個人物叫羅炎。羅炎給照金蘇區送信,而高崗,在陝北鬧革命時,就曾給照金蘇區送過信。就為這,當時康生一夥人就認定“小說中的‘羅炎’就是高崗”,寫了高崗就是替高崗翻案,替高崗翻案就是反黨。康生於是編出一條“毛主席語錄”:“利用小說進行反黨活動,是一大發明。”
由這部所謂的“反黨小說”,牽牽連連,拉扯出一個“習(仲勳)、賈(拓夫)、劉(景範)反黨集團”,賈拓夫同誌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整死,又拉出一個馬文瑞同誌,湊成“習、馬、劉反黨集團”,最後升級為“彭(德懷)、高(崗)、習(仲勳)反黨集團”,甚至幹脆統稱之曰“西北反黨集團”。就因為《劉誌丹》小說一案,打擊了幾千名幹部,再加上牽扯進去的文藝界、出版界的幹部,以及陝甘寧老區的基層幹部和群眾,有上萬人被打成“反黨集團”的黑爪牙。
攪得如此昏天黑地的一場鬧劇,不過就因為一部小說中一個人物給蘇區送信的行動,有些像高崗。
1993年12月,《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1953年創作的《開國大典》原作,高崗的形象又赫然出現在天安門城樓上。對這件事偏偏誰都沒有在意。
中國畢竟是開放了。
人們的思想也畢竟是解放了。
馬克思主義曆史唯物主義的思想,也畢竟是恢複了。曆史就是曆史,有誰就有誰,沒誰就沒誰,是誰就是誰。曆史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政治穩定了,社會安定了。
中國的神經,再也不那麼脆弱了。
那麼,高崗究竟為什麼從一幅名畫上消失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