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後記(1 / 1)

“高六七班”是一個特殊的符號、特殊的群體,是“老三屆”的子概念。而提到老三屆,人們想到的是“文革”、上山下鄉,是狂熱、荒唐、頹廢,是退休、衰老、漸行漸遠,這很自然,但不大準確。

老三屆脫離農村、農場已經三十多年,三十多年的時間比此前的十多年要長得多。因此,他們並非都是在狂熱和無奈中度過的。隻不過那段特殊的經曆給他們留下難忘的記憶,對以後的人生形成獨特的影響,甚至使他們形成了獨有的生命特質。他們習慣以老三屆自稱,別人也常這樣稱呼他們。

而且,即使在狂熱的年代,老三屆仍有人保持著理性、善良。在極端的艱難困苦中,廣大老三屆忍辱負重,為國家圖變創造了時間、空間的條件。在曆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的艱辛回城後,他們體恤國家困難,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職盡責,成為建設、改革的一支生力軍。

人是環境的產物。老三屆從那個特殊年代走來,經曆了特殊的坎坷、愚昧、淚水和悔恨,不可不帶有坎坷、愚昧、淚水和悔恨的印痕。但是,老三屆的主色調是真善美,主旋律是奮鬥、上進。當國家邁上了正軌,老三屆便展示出獨特的生命價值。老三屆這種內在的東西應該珍惜。

所有人的生活都是曆史。寫老三屆,不是單純的懷舊,也不是單純要為某個群體樹碑,而主要是寫與他們緊緊相連的曆史,從國家艱難的歲月中引起反思,從國家昂首闊步的年代汲取力量。

這些,就是我寫作此書的基礎、動因和目的。

很感謝北嶽文藝出版社郭鬆副社長,他對本書的出版給予熱情關心和支持。很感謝北嶽文藝出版社席香妮編審,她對本書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建議,精心審改,提高了質量。很感謝老部隊的戰友張邦邦、張國強,他們對本書的出版給了很大的幫助。

作者二〇〇九年八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