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隻身赴險(1)(1 / 1)

“5·12”汶川大地震中,在第一時間,陳光標帶領公司一百二十人,調動六十輛重型機械設備日夜兼程奔赴災區,參加抗震救災戰鬥。

陳光標的英明果斷決策及雄才謀略,拉開了這場舉國哀傷共赴國難的民間力量大整合的帷幕。從江蘇、安徽、武漢到災區,這支民間救援力量不舍晝夜,從中國東部沿海,趕赴西部災區……這是第一支民間救援隊伍。到2008年5月14日淩晨3點,陳光標的先遣工程機械隊到達四川,要知道他們剛剛經過一千多公裏的長途奔波。陳光標和手下幾乎都徹夜未眠,他們顧不上吃飯和休息,也來不及整頓長途跋涉的疲憊,便開始爭分奪秒,投入到救人的行動中去。

為此,陳光標還特意給一百二十名操作手開了一個小會,他向員工們承諾:他們在災區工作的工資,將從平時的每月五千元增加到二萬元,而且每五天發一次。這極大地鼓舞了士氣。

與此同時,陳光標冒著餘震、泥石流和山體坍塌的各種危險,積極參與救災搶險。一路上,原本山明水秀的所在,處處變作斷瓦殘垣,這一切都盡收陳光標的眼底。他心痛地講道:“太慘了!真沒想到地震如此殘酷!”

陳光標隻身前往現場,他更加真切清楚地知道災情的嚴重程度,也看到了地震的殘酷無情。由於當時的救援機械十分緊缺,單單依靠部隊官兵人抬手搬是十分吃力的。這時,陳光標和他的員工以及他的大型機械正好派上用武之地:由於多年來他們一直從事拆遷工程工作,因此在清理坍塌現場方麵,有著十分豐富的經驗。

在沿途行進過程中,坍塌下來的泥石流將山路全部堵塞,救援部隊無法前行。看到此,陳光標便指揮推土機開路,一個多小時後,開辟了一條通路。可以說,這是一條重要的生命通道,靠它,來自成都軍區的搜救官兵和隨後趕來的隊伍得以挺進災區。陳光標打通的,是通往北川、汶川和映秀的生命線。

之後,陳光標還帶領隊伍推出映秀鎮的停機坪,在岷江邊修出了幾公裏的道路,為大部隊進入災區救援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相較於日夜顛簸疲憊不堪的每一個勞累的血肉之軀來講,那些生命更重要,沒有什麼比救命這一任務更緊急更重要了。在奔赴災區途中,陳光標已經目睹房屋成排倒下,如果早到一分鍾,就能多挽救一個人的生命。陳光標說:“沿途看到民房倒塌,有很多部隊官兵正在進行搜救,看到我們,部隊領導主動過來打招呼,問能不能支援他們一些機械車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