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標創業時所吃的苦可能是現代許多年輕人無法想象的,晚上連個平房都租不起,早上起來洗臉刷牙也都是在公廁中解決。
很快,陳光標練攤掙來的錢就派上了大用場,他看到這個儀器有市場,就決定把它改進一下,開發一種全新的商品投入生產。於是,陳光標拿出自己當時的全部財產--三千塊錢,請來南京中醫藥大學的專家和南京師範大學物理係的專家對儀器進行改造,專家們在他想法的基礎上,給他手工製作的耳穴疾病探測儀重新進行包裝:安裝上顯示器外殼,輸入生理圖像,外觀更加漂亮,操作更加簡便,患者隻要手握儀器的兩個電極就能在顯示器上直觀地看到自已身體哪個部位有疾病。這種儀器操作簡單,攜帶也比較方便,完全可以用做家庭使用,所以陳光標將它命名為“跨世紀家庭CT”。
產品研製成功之後,陳光標很快為“跨世紀家庭CT”申請了國家專利。然而此時的陳光標已經沒有任何積蓄了,隻能走一步算一步。那隻身赴險在大災大難麵前,許多中國人都爆發出了善良的巨大本能,陳光標便是他們當中傑出的代表。親臨現場、隻身赴險、捐錢捐物,無論哪一方麵,他都體現出一個中國真男人的做派!
1995年和1996年,那一段時期是陳光標最艱難的時期,也是他事業和人生的轉折點。
當時,為了節省下每一分錢,他白天在南京街頭練攤用儀器給人看病,晚上就露宿街頭:“1996年的夏天我在外麵住了一夏天。我花十五塊錢買一個細席子,在南京的新街口,白天擺地攤兒,晚上就睡在馬路邊。”那是一個炎熱的夏季,陳光標頂著烈日,冒著四十多度的高溫,在新街口路邊為別人檢測身體。由於氣溫太高,太陽又太烈,時間一長,陳光標身上的皮膚都被曬出泡來,但他始終咬牙堅持著。陳光標就這樣白天在路上用儀器為患者檢測身體,晚上鋪個席子睡在新街口金陵飯店旁的郵電局走廊上。
年齡大的都知道,現在南京新百的門前原來有一個大的公共廁所,陳光標早上就上公共廁所,一個老太太看廁所,進去兩毛錢刷個牙洗個臉……陳光標整整在新街口那個郵電局門口整整睡了一個月,賺了大概有七八千塊錢。
盡管過程很艱辛,但陳光標總歸是賺到了錢,所以,他自己並不認為當初吃的苦有什麼不值得。賺了七八千塊錢之後的陳光標開始想到批量生產,他從別人那裏租用了廠房,找來工人對他研製出的“新玩意兒”進行批量生產。說是批量,其實按照他手裏現有的資金,也隻夠生產幾十台,不過這幾十台的銷量卻很好:“我找南京電視台來給我策劃一個五分鍾的宣傳片,到縣電視台花一千塊錢播出十個晚上,後來很多個人診所,還有一些老板看到後,覺得買回去擺地攤可以發財,就按照地址電話找過來,那段時間生產真的是供不應求。”
當時的生產成本是六百塊錢,賣八千五百元一台,加上產品的供不應求,成本不僅很快收回來,而且賺了人生當中的“第一桶金”,四十台儀器賣了三十多萬塊錢。陳光標隨後又用這三十萬到深圳買外殼,買電子管和發光管,正式開始批量生產,他的生意算是正式起步,他的人
生也翻開了新的篇章。看來當初睡馬路、在公廁洗臉刷牙的苦,吃的還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