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品味:社會等級的最後出路
閱讀有許多種標準,有趣是其中之一。經過許多年的閱讀,似乎越來越重視一本書的趣味。書架上的書那麼多,取哪一本讀呢?除非你有嚴肅的心情,否則不會去碰那些大部頭的經典。它們的分量過重,令人望而生畏。不過也有一類書,談的是嚴肅問題,讀來卻意趣盎然。比如談論社會等級問題,不可謂不嚴肅,這是個想起來就會個人絕望的話題,對這一問題的思考曾經產生了大批激進思想家,對他們思想的傳播則導致了無數次革命和戰亂。但是我想推介給讀者的這本書,談的也是階級話題,揭示的道理也很深刻(至少我這樣認為),但讀起來卻充滿樂趣,有如飲一杯陳年佳釀的紅酒,它的鋒利包裹在厚實的趣味之中。
本書的英文原名是“CLASS”。在英語中,這個詞既有階級、階層和等級的意思,也含有格調、品味的含意。說一個人是否“classy”或說一個人有沒有“class”,並非在說他或她的社會地位和階層高或低,而是說他或她有沒有品味和格調。因此作者的書名取“CLASS”一詞的雙重含意,通過人的品味和格調來判斷他或她所屬的社會階層。
保羅·福塞爾,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文學教授,著名文化批評家,曾任教於德國海德堡大學、美國康涅迪格學院和拉特格斯大學。他的關於二戰時期美國社會文化的專著曾獲得1976年美國國家圖書獎。他是英美文化批評方麵的專家,檀長於對人的日常生活進行研究觀察,視角敏銳,語言辛辣尖刻,又不失幽默和善意。本書出版之後在美國立刻引起轟動,一方麵好評如潮,另一方麵也受到來自社會各階層的猛烈批評,認為福塞爾誇大了美國的等級偏見,對窮人缺少同情和道義支持,對人類的弱點過於尖酸刻薄,等等。其實作者在著作發表之前就清楚地知道人們的反應,正如作者在本書開頭時寫道:“今天,你隻需要提及社會等級這個話題,就可以輕易地激怒別人。……最近有人問我正在寫什麼書,我說正在寫一本關於美國人的社會等級的書。人們聽後馬上會先緊一緊自己的領帶,再溜一眼襯衫袖口看看有沒有磨損開線。凡分鍾之後,便悄悄地站起身來走開。”
什麼是一個人的社會等級標誌?在今天這個時代,由於人類生活質量的普遍改善,社會觀念的進步,這一問題已經不那麼容易回答了。它常常不是你的職業,不是你的住宅,不是你的餐桌舉止,也不是你能掙多少錢或者擁有多少財產,而是一係列細微的、你在自覺不自覺中所呈現出來的行為特征的混合,正是這一切構成了你在這個世界上的等級定位。眼前的這本書,是我所讀過的關於社會等級這一話題的最機智、最有趣,最辛辣、而又多少有些令人惱怒的佳作。
我有不得不承認,人的社會等級或地位不是一個輕鬆的話題。誰高誰低?怎樣識別,識別的標準是什麼?作者並沒有用學術的社會研究方式回答這些問題,而是繞開理論上的爭論,從人的衣、食、住、行、以及日常話語裏呈現出的特征來分析判斷人的社會階層。按作者的話說,他隻從“可以看見的事物和可以聽到的話語所傳遞的信息來分析人的社會階層,而不考慮他們的種族、宗教信仰和政治觀點。”作者認為,宗教信仰和政治觀點不可見,而種族雖然可見(膚色),但並非個人選擇的結果,因而不在作者的考察範圍裏。作者真正感興趣的東西顯然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流露出的那些品質。固此在閱讀時,這本書不應被看作一本學術研究專著,而應當被看成是一本社會等級表象觀察指南。
那麼作者的等級標準是什麼呢?通過大量的觀察之後,作者認為,正是人的生活品味和格調決定了人們所屬的社會階層,而這些品味格調隻能從人的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比如一個人的穿著,家裏的擺設,房子的樣式和格局,開什麼車,車裏的裝飾,平時愛喝什麼,用什麼杯子喝,喜歡什麼休閑和運動方式,看什麼電視和書,怎麼說話,說什麼話,等等。作者根據人們的生活方式取向,給美國社會分了九個等級,用辛辣嘲諷的語言歸納了這九個等級在生活品味方麵的差異。
從1994年第一次偶讀此書到現在,我已經讀過至少三遍了,而且每讀一次,都會對美國社會各個階層人的行為特征增加新的認識,不先是對周圍的普通人,而且也包括celebrity,即所謂社會名流。無論現在他們已經多麼有錢,你隻需注意一下他或她的衣著和言談舉止,再按照福塞爾提出的標準加以衡量,就能判斷出他們最初來自什麼階層,而且完全正確。盡管此書的初版發表於1979年底,但在稍微用心觀察過周圍人的生活之後,我發現作者揭示的許多特征在九十年代的美國仍然有效,人們在生活格調和趣味方麵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中產階級仍、日在房問裏滿鋪化纖地毯,貧民階層仍舊愛打保齡球。習慣於喝易拉罐裝啤酒的人們雖然慢慢改為喝玻璃瓶裝啤酒了(並非由於趣味的改變而是由於環境保護的原因),但是並沒有改為喝口味偏幹的葡萄酒或者進口礦泉水。我開始意識到作者的尖銳所在,人的生活品味隨著他的成長一旦形成之後,一般不再會發生大的改變,即使經由有意識的熏陶禾訓練(我不得不想起全國各地正在興起的禮儀學校,剛從禮儀學校畢業的人又開始隨地吐痰了),似乎也收效甚微隻能使人再次想到“培養一個貴族需要三代人”的說法是不是貴族倒不那麼要緊,但是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格調則絕非易事。由此推論,用生活品味考察人所屬的社會等級甚至是一個更為衡常、更為有效的標準。一個人可以在一夜之間暴富,但卻不能在一夜之間改變自己的生活格調這就是我們今天為什麼經常看到腰纏萬貫的富豪,其舉止和品味還保持著昨日“貧民勞動者”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