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作者並非意在貶低某些階層,抬高另一些階層,作者實際上嘲諷的是人們在等級問題上暴露出的虛榮、自大、粗俗和缺少品味。這些特征並非偶然的選擇結果,而是具有深刻的社會文化根源。比如,美國人數最多的階層——中產階級,按照作者的分析是最為虛榮和勢利的階層,原因則是由於他們像螺絲釘一樣可以被隨意替換,因而最缺少安全感,生活也最焦慮。在這樣的心態中生活,首要的事情就是必須得到他人的承認,要在他人眼裏看起來生活過的既得體又安全。因此他們的愛虛榮和喜歡炫耀在衣食住行和話語上必然體現出來。但是。從本質上說,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是從更低的社會階層奮鬥上來的,所以不可避免地缺少富人階級才會有的高級生活品味,因而在生活裏追求的恰好是那些缺乏個性的、標準的,可以明確指示身份的物品。作者顯然非常反感這種拘謹的循規蹈矩,毫無節製的炫耀,以及缺乏創造性的生活方式,因此在字裏行間毫不掩飾地流露出冷嘲熱諷的情緒。
盡管作者的主旨是用人的外在生活特征來分析判斷一個人所屬的社會階層,我們還是能夠強烈地感覺到作者努力的另一個向度,即為社會等級劃分提供新的觀察依據。在今天的社會裏,社會等級已經由更多的文化標準來確立,而不是簡單的以有產和無產、剝削與被剝削、壓迫與被壓迫等標準來劃分。人們可以經由提高自己的生活品味來改變社會地位。另一方麵,僅僅有錢並不能提高一個人的社會地位,還必須提高文化品味與生活格調。沒有品味的人永遠不能改變自己最初所屬的社會階層。
本書另一個最大的特點在於,每個讀者都會在閱讀過程中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以及自己周圍熟悉的人們的生活,然後根據作者提出的言行舉止特征來檢驗自己和別人的社會等級,或者感到滿意,或者(更多的時候)感到害臊和汗顏,甚至感到一絲莫名的憤怒,因為你發現自己一直以來追求的東西竟然都缺少品味,自己原來是個沒有多少格調的人。而且你發現周園的很多人都不像你以往認為的那樣是些很有檔次的人;相反,他們不少人居然隻能算是個中產階級甚或是貧民階層裏的一員。這無疑是令人難堪的事情。
我以為,這本書的獨到和有價值之處就在於,它指出了品味和格調在社會階層劃分裏的重要性,因為品味和生活格調是可以培養和學習的,它恰恰不像金錢和財產那樣,獲得的過程常常是一個人在精神和道德方麵墮落的過程。通過自身的教養。品味的提高,一個人不需擁有很多金錢,就可以達到較高的社會地位。
作者為了給自己所屬的這樣一個社會階層定位,提出了調階層這一概念,即指那些有品味、有創造力、有思想、有影響力、生活得體但並不富有的階層。這一概念後來成為了美國新一代人的文化標識,比如80年代的“雅皮”階層和90年代的“文化另類”(alternatives)階層,從而進一步的解構了傳統的等級社會,為社會分層標準開辟了新的向度。
今天的中國,正處於社會等級分層的新十字路口。幾十年的平等社會的神話已經打破,人們的社會等級觀念正在急速地更新。推動這一變革的最有力的因素就是金錢。占有金錢的多少正在把人們的社會地位重新劃分。金錢取代了平等和社會公正,開始編織自己的神話和傳奇,編織人們的生活夢想,同時毫不猶豫地粉碎著一大批人的致富期望。金錢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社會隱喻,一個可欲不可求的價值符號,一個雙重的象征:即象征著全部有關幸福的夢想,又象征著所有追逐金錢者的噩運。於是人們困惑地問道:難道這就是我們要實現的社會理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