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想或多或少有些過於悲觀。事實上,在中國,一種新的社會生活觀念已經或正在開始形成。越來越多的人們感到,無止境地追求金錢並不能帶來真正的幸福,也未必可以順利地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追逐金錢耗費了太多的時間、精力和創造性,而珍貴的不能重複的生命卻在悄悄地流逝。不管現實中存在多少令人沮喪或使人激動不已的事實,有人發財致富,有人陷於貧困,但處在這兩極之間的大多數人的生活質量正在得到明顯的改善。他們不再是窮人,盡管他們也遠遠沒達到富人的收入。正是這一部分人發出了追問:我們是誰?我們屬於什麼階層?如果不喜歡追逐金錢,我們的希望在那兒?我們的未來是什麼?這個社會在金錢統治的道路上還會走多遠?
本書正是在這一向度上提出了社會分層的新的標準。不管你喜歡不喜歡這種標準,無論你承認不承認這樣的事實,有品咪有生活格調立刻能夠使人們對你刮目相看(文化痞子和玩世不恭者除外。令人欣慰的是,他們的人數同前幾年相比正在越來越少),使你獲得更多的尊重和欣賞,因而提高了你的社會地位。金錢固然重要,但是隻有金錢並不能使你獲得普遍的認可、尊重和賞識。你怎樣花你的錢,用它帶來什麼樣的消費,這些消費使你呈現出什麼特征,則成為更加要緊的問題。
盡管作者討論的是美國社會中的等級現象,但市場經濟帶來的世界化趨同態勢,美國對全世界其他國家越來越深的商業和文化影響,使得本書中描述的種種現象,已經可以在中國找到今人悲哀的對應。美國昨天和今天的等級困境,也許就是中國明天的生活鬧劇。如果本書能夠成為一麵鏡子,使中國人可以從中看出每個人未來的或正在顯露的鄙俗和醜陋,從而開始注意培養品味和生活格調,也許還來得及避免跌人惡俗的低級生活趣味。
最後,我還想談的一或是,此書的藝術特色。保羅·福塞爾原籍英國,後來移民美國。他的寫作板具個性,措辭考究典雅,句子長而複雜,是典型的英式寫作風格。他在行文中大量地使用了反諷手法,敘述幽默詼諧,有時幾乎到了尖酸刻薄的地步。再者,書中對美國社會生活各個方麵的觀察和展示達到了精微至極,如果沒有敏銳的洞察力和社會批判眼光,是絕無可能做到的。這樣一種風格,要想在譯文中全部體現出來,簡直沒有可能。倘若我沒有在美國長期居住的生活經驗,是決計不敢去翻譯此書的。好在兩位年輕譯者對作者語言的把握誤差不大,這才保證了譯文的基本質量。我想說的是,即便不能完全體現保羅·福塞爾的藝術特色,這個譯本在展示作者的思想風格方麵,無疑是一次經得住檢驗的努力。
在停筆之前,我不由地想到法國後現代大師羅蘭·巴特,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他所希望的理想生活,他說:“有點錢,不要太多;有點權力,也不要太多;但要有大量的閑暇。”錢和權力對於一個生活在商業社會裏的人來說不可全無,否則你會生活得沒有尊嚴和安全感。但無止境地追逐金錢的生活也不值得,因為缺少品味。那麼羅蘭·巴特渴望得到大量閑暇用來做什麼呢?他簡單地回答道:“讀書,寫作,和朋友們交往,喝酒(當然是葡萄酒),聽音樂,旅行等等。”簡言之,過有品味的生活。因此,讀過此書之後每個人都應該認真想想,你真正想過的生活是什麼?至少有一種算法是聰明的:有錢並不必然使你的社會地位提高(這裏並非在說經濟地位,而是社會地位),因為這世界上總是有人不在乎你的錢財。但有生活格調和品味卻必然會受到別人的尊重和欣賞,因而提高了你的社會等級。
保羅·福塞爾寫作此書的初衷,也許正是為了這一目的。
石濤
一九九八年六月於北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