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哲學:對世界的認識(1)(1 / 3)

哲學開始於仰望天穹

哲學是從仰望天穹開始的。

每個人在童年時期必定會有一個時刻,也許是在某個夏夜,抬頭仰望,突然發現了廣闊無際的星空。這時候,他的心中會油然生出一種神秘的敬畏感,一個巨大而朦朧的問題開始叩擊他的頭腦:世界是什麼?

這是哲學的悟性在心中覺醒的時刻。每個人心中都有這樣的悟性,可是並非每個人都能夠把它保持住的。隨著年齡增長,我們日益忙碌於世間的事務,上學啦,做功課啦,考試啦,畢業後更不得了,要養家糊口,發財致富,揚名天下,哪裏還有閑工夫去看天空,去想那些“無用”的問題?所以,生活越來越繁忙,世界越來越喧鬧,而哲學家越來越稀少了。

當然,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不得已的,也是無可指責的。不過,如果你真的對哲學感興趣,那你就最好把閑暇時看電視和玩遊戲機的時間省出一些來,多到野外或至少是戶外去,靜靜地看一會兒天,看一會兒雲,看一會兒繁星閃爍的夜空。有一點我敢斷言:對於大自然的神秘無動於衷的人,是不可能真正領悟哲學的。

關於古希臘最早的哲學家泰勒斯,有一則廣泛流傳的故事。有一回,他走在路上,抬頭仰望天上的星象,如此入迷,竟然不小心掉進了路旁的一口井裏。這情景被一個姑娘看見了,便嘲笑他隻顧看天而忘了地上的事情。姑娘的嘲笑也許不無道理,不過,泰勒斯一定會回答她說,在無限的宇宙中,人類的活動範圍是如此狹小,忙於地上的瑣事而忘了看天是一種更可笑的無知。

包括泰勒斯在內的好幾位古希臘哲學家同時都是天文學家,這大概不是偶然的。德國哲學家康德說,世上最使人驚奇和敬畏的兩樣東西就是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中國最早的哲學家孔子、墨子、老子、孟子也都曾默想和探究“天”的道理。地上滄桑變遷,人類世代更替,蒼天卻千古如斯,始終默默無言地覆蓋著人類的生存空間,襯托出了人類存在的有限和生命的短促。它的默默無言是否蘊含著某種高深莫測的意味?它是神的居所還是物質的大自然?仰望天穹,人不由自主地震撼於時間的永恒和空間的無限,於是發出了哲學的追問:這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世界究竟是什麼?

世界究竟是什麼?

希臘哲人赫拉克利特說:“我們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中國哲人孔子站在河岸上歎道:“世界就像這條河一樣晝夜不息地流逝著嗬。”他們不約而同地都把世界譬作永遠奔流的江河。不過,這個譬喻隻能說明世界是永恒變化的,沒有解答世界究竟是什麼的問題。要說清楚世界究竟是什麼,這是一件難事。

世間萬物,生生不息,變易無常。在這變化不居的萬物背後,究竟有沒有一種持續不變的東西呢?世間萬象,林林總總,形態各異。在這五花八門的現象背後,究竟有沒有一個統一的東西呢?追問世界究竟是什麼,實際上就是要尋找這變中之不變,這雜多中之統一。哲學家們把這種不變的統一的東西叫作“實體”、“本體”、“本根”、“本質”等等。

如果說一切皆變,究竟是什麼東西在變?變,好像總是應該有一個承擔者的。沒有承擔者,就像一台戲沒有演員,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譬如說,我從一個嬰兒變成兒童,少年,青年,中年人,最後還要變成老年人。你若問是誰在變,我可以告訴你是我在變,無論我變成什麼年齡的人,這個我仍然是我,在變中始終保持為一個有連續性的獨立的生命體。同樣道理,世界無論怎樣變化,似乎也應該有一個不變的內核,使它仍然成其為世界。

最早的時候,哲學家們往往從一種或幾種常見的物質形態身上去尋找世界的這種“本體”,被當作“本體”的物質形態有水、火、氣、土等等。他們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由它們單獨變來或混合而成。後來,古希臘哲學家留基伯和德謨克利特提出了一種影響深遠的看法:萬物的統一不在於它們的形態,而在於它們的結構,它們都是由一種相同的不可分的物質基本粒子組成的,這種基本粒子叫作原子。物理學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曾經支持這個看法,但是現代物理學的發展已經對基本粒子的存在及其作用提出了一係列質疑。

另一些哲學家認為,既然一切物質的東西都是變化無常的,那麼,使世界保持連續性和統一性的“本體”就不可能是物質的東西,而隻能是某種精神的東西。他們把這種東西稱作“理念”、“絕對精神”等等,不過,它的最確切的名稱是“神”。他們仿佛已經看明白了世界這幕戲,無論它劇情如何變化,都是由神按照一個不變的劇本導演的。這種觀點得到了宗教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