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哲學:對世界的認識(1)(2 / 3)

在很長時期裏,哲學被這兩種觀點的爭論糾纏著。可是,事實上,這兩種觀點的根本出發點不同,誰也說服不了誰,是永遠爭論不出一個結果來的。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的沒有結果的爭論引起了另一些哲學家的思考,對他們爭論的問題本身發生了懷疑。

能問“世界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嗎?

問一個東西究竟是什麼,這是什麼意思呢?在多數情況下,這是一種歸類。譬如說,問“桌子究竟是什麼”,回答是“它是一種家具”,問“地球究竟是什麼”,回答是“它是一顆行星”。在這裏,“家具”是比“桌子”更高的類,“行星”是比“地球”更高的類。可是,“世界”包括了一切,在“世界”之外不存在任何東西了,既然如此,問“世界究竟是什麼”,我們能把“世界”歸到什麼更高的類中呢?這是不該問“世界究竟是什麼”這種問題的理由之一。

變化一定是有一個東西在變化嗎?運動就一定是有一個東西在運動嗎?不一定。譬如說,能量轉化,我們隻能得到熱能、動能、勢能等具體形態的能量,並非有一個不屬於任何形態的抽象能量在那裏變化。“天打雷了。”真有一個“天”在打雷嗎?並沒有,實際存在的隻是打雷的現象本身罷了。由此可見,我們應該按照世界所呈現的樣子來認識它,不該到萬物流變的背後去尋找什麼“本體”,這種尋找不但徒勞,而且多此一舉。這是反對問“世界究竟是什麼”這種問題的又一個理由。

在今天的時代,這種反對追問“本體”的主張已經發展成為一股強大的潮流,主要活動在英語國家的一大批哲學家甚至宣布,對“本體”的追問隻是由語言的邏輯毛病產生的虛假問題,可以通過治療語病而將它消除。譬如說,語言有主語和謂語的結構,這種結構使人誤以為有謂語就必有主語,而主語一定是存在著的實體。但實際情形並非如此。上麵所說為變尋找一個不變的承擔者的思想方法就是這樣產生的。

然而,不論怎樣消除語言的邏輯毛病,對世界的隱秘“本體”的追問似乎仍是人類精神的“不治之症”。不過,那些患有這種“病症”的現代哲學家(例如海德格爾)已經不再言之鑿鑿地給世界是什麼的問題以一個武斷的回答,他們傾向於認為,認識“本體”不能靠邏輯思維,而要靠心靈體驗,並且是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如果勉為其難,或許可以用詩的語言加以暗示。其實,他們心目中的“本體”非常接近於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所說的恍兮忽兮不可名狀的“道”,也非常接近於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用晦澀的語言所暗示的“邏各斯”。一種不可言說的東西當然是無法成為研究對象的,所以,在這些哲學家看來,哲學不是一門學問,而是一種僅僅屬於每個思考者個人的內在的精神生活。

世界有沒有一個開端?

這裏所說的“世界”是指宇宙。現代天文學和宇宙學已經很雄辯地證明,我們的地球、地球所屬的太陽係、太陽係所屬的銀河係都是有一個開端的,並且必將有一個終結。但是,銀河係隻是宇宙的一個極小部分,整個宇宙有沒有一個開端呢?

沒有開端似乎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整個人類,世上萬事萬物都有一個開端,世界本身怎麼會沒有一個開端呢?沒有開端意味著世界在到達今天的狀態之前,已經走過了無限的路程,而無限的路程也就是走不完的路程,世界怎麼能把這走不完的路程走完呢?

所以,出於常理,早期哲學家們往往喜歡給世界尋找一個開端。例如,赫拉克利特認為世界的開端是火,這火在冷卻過程中形成了世間萬物。可是,我們馬上可以問:這火是從哪裏來的呢?對此隻有兩種可能的回答。一種回答是,這火原來不存在,有一天突然無中生有地產生並且燃燒了起來,於是便有了世界。無中生有顯然是荒唐的,為了避免這荒唐,必須設定一個創造者,後來基督教正是這麼做的。赫拉克利特采用的是另一種回答:這火是永恒存在著的,並且按照一定周期熄滅和燃燒,由此形成了萬物又使萬物複歸於火。很明顯,這個答案實際上意味著世界並沒有一個開端,它是一個永恒循環的過程。

最堅決地主張世界有一個開端的是基督教。基督教認為,世界以及世間萬物都是上帝用了六天工夫創造出來的。有人問:上帝在創造世界之前在做什麼呢?公元5世紀的神學家奧古斯丁答道:時間是上帝所創造的世界的一個性質,在世界被創造之前並不存在。這個回答隻是巧妙地回避了問題,卻沒有回答問題。它的意思是說,在上帝創造世界之前不存在時間,因而也不存在隻有在時間中才能發生的一切,所以,你根本不能問在上帝創造世界之前發生了什麼。然而,所謂“世界”應是無所不包的,包括一切存在,如果真有上帝,則上帝也包括在內。因此,既然在創世之前就存在著上帝,創世就不能算是世界的開端,我們不得不問:上帝從何而來,它有沒有一個開端?其實,上帝創世說的真正含義是,我們可以理解的這個世界是必須有一個開端的,在此開端之前的是我們所不能理解的永恒,我們不該再去追問,“上帝”便是標誌這個神秘的永恒的一個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