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王樹彤:體製內年輕人會成為悲催一族嗎?(2)(1 / 1)

博文地址:http:

log。ifeng。com/article/21123168。html

2012-11-0519:22:29|瀏覽180520次|評論40條

2011年4月,我參加博鼇論壇期間,在談到年輕人安全感的問題時曾發過一條微博:“年輕人不要試圖追求安全感,特別是在年輕的時候,周遭的環境從來都不會有絕對的安全感,如果你覺得安全了,很有可能開始暗藏危機。真正的安全感,來自你對自己的信心,是你每個階段性目標的實現,而真正的歸屬感,在於你的內心深處,對自己命運的把控,因為你最大的對手永遠都是自己。”不過有趣的是,這句話後來在微博世界裏非常搞笑地成了李嘉誠的名言,並被大量轉發。

昨天看了《南方周末》的重頭報道《三千本碩畢業生爭當清潔工,“掃大街也是公家的人”》,又令我想起去年談論過的“安全感”話題。這些競爭清潔工崗位的高學曆畢業生,看重的並不是這個工作本身,而是“事業編製”,所謂拿到“事業編製”即獲得了所謂的“安全感”。“安全感”已成為當下社會年輕人最關心的話題。令人感到悲哀的是,無論是年輕人還是他們的家長,都把體製等同於安全感,紛紛向體製尋找安全感。年輕人正主動或被動地迷戀上體製內的生活,爭做“公家的人”。我不得不說,這是時代的倒退。多年前被拋棄的陳舊觀念,如今又被撿了回來。

我這裏跟大家分享兩個家庭的故事。一是我認識的一位小區保安,夫婦倆都是國企下崗職工,俗稱“4050”,年輕時吃的是響當當的“公家飯”,都以為會在一家國營企業幹一輩子,所謂“政府不垮,我們不垮”。而事實是,夫妻雙雙遭遇下崗,被買斷工齡,丈夫最終做了小區的保安,妻子在一家私營服裝店做營業員,拿著最低的工資。然而,有意思的是,雖然有過這樣人到中年被拋棄的經曆,他們卻一定要自己已經大學畢業的兒子考公務員,因為他們仍然認為“隻有進體製才有安全,幹什麼都沒關係”。

另一個家庭則屬於相對富裕的階層,女方是我的朋友,夫妻兩人改革開放之後辭去公職下海,開私人牙科診所,經營多年,積累了較為厚實的家底。女兒大學剛畢業前兩年很有上進心,進了一家外企,月薪從3000元漲到了6000元。剛想在職場上幹出一番成績來,媽媽卻托關係給她找了一家有編製的事業單位,到手收入隻有兩千多元。這個女孩每天開著父母給買的跑車去單位上班,中午照例去星巴克買一杯咖啡帶回辦公室。這麼一算,她每天是貼錢去上班。可媽媽卻對她說:“賺不賺錢沒關係,我隻要你有一個穩定的工作,這樣才有安全感。”如今這個女孩已經完全沒了當初在外企打拚的勁頭,因為她覺得目前的工作挺容易混的。

這就是我們麵對的現實。不管是貧窮還是富裕的家庭,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進體製,考公務員,進國企、事業單位。“穩定、高福利、有保障、有安全感”,這些看上去很美的現實或者預期,正在指引一代中國年輕人向體製內回流。

其實比體製更具毒性的,是根深蒂固的觀念,是我們對於“安全感”的認識。我們早已處在一個市場經濟的時代,一個開放並不可能逆轉或走回頭路的時代。考公務員,進國企、事業單位,或許更多的是大家對安定生活的想象,是一條貌似穩定的人生道路。然而,像當年的“4050”從沒想過會下崗一樣,所謂的“穩定”仍不可預測,前途凶險。

2011年12月29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曾表示,中國將努力推進公務員分類管理和聘任製,公務員製度改革已箭在弦上。目前臃腫的公務員隊伍十年後就會出現大量的下崗潮。逐漸進入老齡化的社會需要精簡機構,越來越多的事業單位也正在向企業改製。缺乏商業社會的生存技能,加之長期形成的國有單位固有的處事風格和性格特點,會讓如今在體製內的大多數年輕人很難像他們的父輩一樣“從頭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