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地址:http:
log。ifeng。com/article/22399189。html
2013-01-1019:48:16|瀏覽123313次|評論101條
近日,來自政府的聲音說,廣州擬適當提高個人醫保籌資標準。這個擬議,半年前也出現過,當時被市民強烈的反對意見狙擊。
沒有新的情況發生,提高繳費標準的依據,仍是居民醫保年度基金缺口1。32億元。這個數據,半年前已被引用,現在並無更新的情況。那麼半年前的反對意見,現在難道會改變嗎?
很多時候,漲價的話題被反複提起,提高收費的擬議被反複提出,否定一次,再來一次,否定一次,再來一次,最後漲價和提高收費就從風聲變成議題,從議題變成方案,從方案變成政策。漲價和增加收費一方百折不回,總是達到目的。風聲傳出時,人們覺得不值一提,但反複“吹風”,起到“議題化”的作用,於是議題出現了。議題會被否決,但反複提出,就又有了方案。方案反複修改,最後就成了政策。從陌生到習慣,事情就是這樣辦成的,而且顯得很有耐心。
半年前開始的醫保提高收費的爭論,因超八成市民反對而擱淺。當時市民理由主要有三,一是福利出現缺口就向市民伸手,違背公益;二是“新醫改”本是新生,經營問題應與政策製定和經營管理有關,與公眾無關,不該向公眾要錢;三是漲價須有合理程序,而非直接拋出。
現在,這三條反對意見,有哪一條變化了呢?大概隻有第三條,漲價須有程序。在政府看來,上次要漲價,被否定了,這回再提出漲價,大概就可以算是經過了市民討論的程序了。但如果這就算程序,那無非是說,前一次的貿然強推被反對,成了這一次直接擬推方案的“討論程序”。這樣,豈非任何荒唐的政策都可以“合乎程序”。
在廣州這樣一個城市,醫保資金缺口1。32億元,是個什麼概念呢?城市的財政收入在高速增長,財政對醫保的投入占到的份額是否相稱?市民共享發展成果既是執政方略,財政是否有能力支付每年1。32億的資金,財政增長速度是否能夠保證居民醫保費用按相應速度增加?這些原本是首先要考慮的事情,提高居民醫保繳費,看似保持醫保資金平衡,實為讓居民自己來平衡賬目,而非讓財政來保證福利改進。
另一項數據,一直令人感覺到不公平,就是醫療保障上的官民差距。2011年,廣州市六萬多名國家工作人員,公費醫療費達到了1。5億元;而全市數百萬普通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補助資金僅為1。3億元。國家公務人員一個人的醫療費用,相當於四十多個普通市民。以如此巨大的保障差距,能夠說服數百萬市民來讚同一項增加醫保收費標準的方案,實在令人生疑。直到現在,廣州市的國家公務人員公費醫療改革,仍是“尚無時間表”,提高普通市民醫保繳費標準卻再度急進。
半年來,普通市民的醫保繳費年限,延長了五年,實行強製醫保也列入改革方案,這些都是爭議巨大,不次於提高醫保收費標準。隻是涉及民眾的事情,隻要政府意欲推行,從一次否決到下一次提出,總是很快的,但涉及公務人員的事情,改革起來就總是“尚無時間表”了。急緩之間,重輕之間,取舍令人無言。
就在幾天前,新聞報道國家大員表示“哪怕勒緊腰帶也要想辦法完善大病保險製度”,一定要守住一條底線:“人最寶貴的是生命和健康,這是金錢無法衡量的”,又稱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現在要讓這個‘利’,更多地落在百姓身上”。政府的褲腰帶勒得有多緊呢?落到市民身上的“改革紅利”有多少呢?市民到底成了“改革紅利”的來源,還是成了“改革紅利”的去向?如果說改革是利益分配,那麼醫療改革中,公務人員所分到的和普通市民所分到的,各有幾許?
回答了這些問題,再來談提高醫保繳費,比“因為有缺口所以要補充”來得順當。
作者博客:http://liuhb。blog。ifeng。com
(劉洪波,《長江日報》評論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