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這樣一個實驗:

讓一群兒童分別走進一個空蕩蕩的大廳,在大廳裏最顯著的位置為每個孩子準備了一塊軟糖。測試老師對每一個將要走進去的孩子說:“如果你能堅持到老師回來時還沒把這塊軟糖吃掉的話,將會得到一個獎勵——再給你一塊軟糖,也就是說,你將得到兩塊軟糖。但是,如果你沒等我回來就把糖吃掉的話,那麼你隻能得到這一塊。”

實驗開始,孩子們依次走進大廳……

實驗結果發現,有些孩子缺乏控製能力,大人不在,又受不了糖的誘惑,就把糖吃掉了。另外一些孩子,則牢牢記住了先前老師所講的話,認為自己隻要能夠堅持一會兒,就可以得到兩塊糖,於是,盡量控製住自己。他們並非不受糖的誘惑,卻努力地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他們有的唱歌,有的蹦蹦跳跳,有的幹脆趴在桌子上睡覺,堅持不看那塊軟糖,一直等到老師的到來。

這樣,他們就得到了獎勵——第二塊軟糖。

專家們把孩子分成兩組:能夠抵禦誘惑、堅持下來得到兩塊軟糖的和不能夠堅持下來,隻得到一塊軟糖的孩子,並對他們進行了長期的跟蹤調查。結果發現,在他們長大以後,那些隻得到一塊糖的孩子普遍沒有得到兩塊糖的孩子獲得的成就大。

這就說明,凡是小時候缺乏控製力的,今後無論他的智力商數如何高,他成功的幾率都很小;反之,那些小時候便能控製住自己,尤其是能夠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控製自己的孩子,往往能夠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這個實驗讓人們第一次認識到,在決定人生的成敗方麵,非智力心理素質的作用常常超過智力素質。如今,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把研究的重點轉移到了對心理素質的探索方麵,“情緒”逐漸成了他們研究的重點,也成為社會輿論的熱點。

情緒智商(EQ)這一概念是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彼得·塞拉維和新罕布什爾大學的約翰·梅耶於1990年首次提出的,並於1996年對其含義進行了修訂。

在他們看來,情緒智商指的是個人對自己情緒的把握和控製能力,對他人情緒的揣摩和駕馭能力,以及對人生的樂觀程度和麵臨挫折的承受能力。正如智商(IQ)被用來反映傳統意義上的智力程度一樣,情商亦被用來衡量一個人的情緒商數的高低。從某種意義上說,情商是一種心靈力量,是一種人為的涵養,是一種性格力量。它包括自我認識、遠大的眼光、情緒控製力、自我激勵、人際關係技巧等方麵的能力。

具體來講,情商是一個人了解自身感受、控製衝動和惱怒、理智處事、麵對各種考驗時保持平靜和樂觀心態的能力,是指在對自我及他人情緒的知覺、評估和分析的基礎上,對情緒進行成熟的調節,以使自身不斷適應外界變化的這樣一種調適能力。對此,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在其所著的《情感智商》一書中說:“情商高者,能清醒了解並把握自己的情感,敏銳感受並有效反饋他人情緒變化的人,在生活各個層麵都占盡優勢。情商決定了我們怎樣才能充分而又完善地發揮我們所擁有的各種能力,包括我們的天賦能力。”他所偏重的是日常生活中所強調的自知、自控、熱情、堅持、處事能力、社交技巧等心理品質。為此,他將情商概括為以下五個方麵:一、認識自身情緒的能力;二、妥善管理情緒的能力;三、自我激勵的能力;四、認知他人情緒的能力;五、人際關係的管理能力。

不言而喻,隨著人們對“情商”的發現,情商素質已被視為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基於此,《情商教育的101個哲理故事》彙集了101個涉及情商教育的經典故事,並在每則故事後麵加上精彩而獨到的點評,讓人在輕鬆閱讀的同時,體味到“情商”的內涵。這101個故事,通俗而寓意深刻,簡單而引人深思,你既可以在茶餘飯後大塊朵頤,又可以將它們作為修正自己、提高自己情商的指導案例。也許,一個故事就是一盞明燈,點亮你曾經被怒火蒙蔽的心靈;也許,一個故事就是一座風雨中不倒的航標,引領著你於困境中曾經迷茫的信念;也許,一個故事就是一股智慧的活水,蕩滌著曾經灰暗的人生……

開卷有益!祈願我們的努力能給你帶去別樣的收獲。在此,請有心人指出書中的不足之處,也一並感謝倡導故事寫作的朋友,因為有了您們的努力,才有了本書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