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個故事:
白雲守端禪師有一次和他的師父楊岐方會禪師對坐,楊岐問:“聽說你從前的師父荼陵鬱和尚大悟時說了一首偈,你還記得嗎?”
“記得,記得。”白雲答道:“那首偈是:‘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一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語氣中免不了有幾分得意。
楊岐一聽,大笑數聲,一言不發地走了。
白雲怔在當場,不知道師父為什麼笑,心裏很愁煩,整天都在思索師父的笑,怎麼也找不出他大笑的原因。
那天晚上,他輾轉反側,怎麼也睡不著,第二天實在忍不住了,大清早去問師父為什麼笑。
楊岐禪師笑得更開心,對著失眠而眼眶發黑的弟子說:“原來你還比不上一個小醜,小醜不怕人笑,你卻怕人笑。”白雲聽了,豁然開朗。
故事啟思:
身為一個凡人,我們有時還比不上一個小醜。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陷於別人給我們的評論之中。別人的語氣、眼神、手勢……都可能攪擾我們的心,消滅了我們往前邁進的勇氣,甚至成天沉迷在白雲式的愁煩中不得解脫,白白損失了做個自由快樂的人的權利。
從前,有一位畫家想畫出一幅人人見了都喜歡的畫。畫畢,他拿到市場上去展出。畫旁放了一支筆,並附上說明:每一位觀賞者如果認為此畫有欠佳之筆,均可在畫中作記號。
晚上,畫家取回了畫,發現整個畫麵都塗滿了記號——沒有一筆一畫不被指責。畫家十分不快,對這次嚐試深感失望。
畫家決定換一種方法去試試。他又摹了同樣的畫拿到市場展出。可這一次,他要求每位觀賞者將其最為欣賞的妙筆都標上記號。當畫家再取回畫時,他發現畫麵又塗遍了記號——一切曾被指責的筆畫,如今卻都換上讚美的標記。
“哦!”畫家不無感慨地說道,“我現在發現一個奧妙,那就是:我們不管幹什麼,隻要使一部分人滿意就夠了。因為,在有些人看來是醜惡的東西,在另一些人眼裏恰恰是美好的。”
眾口難調,一味聽信於人,便會喪失自己,便會做任何事都患得患失,誠惶誠恐。這種人一輩子也成不了大事。他們整天活在別人的陰影裏,太在乎上司的態度,太在乎老板的眼神,太在乎周圍人對自己的態度。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可言呢?
心靈感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們不必為那一份沒有得到的理解而遺憾歎惜。
垂釣者的啟示
有位年輕人在岸邊釣魚,旁邊也坐著一位釣魚的老人。二人就這樣並排坐著,奇怪的是,老人家總有魚上鉤,而年輕人一整天都沒有收獲。一開始年輕人隻是覺得自己運氣不好,可是時間長了,他發覺好像是自己的方法不對,後來他終於沉不住氣了,向老人詢問說:“老人家,我們兩人的釣餌相同,坐的地方都是一樣的,為何你能夠輕易釣到魚,我卻一無所獲。”
老人微笑著從容地答道:“年輕人,因為我釣魚的時候,隻知道有我,不知道有魚。我不但手不動,眼不眨,連心也似乎靜得沒有跳動,讓魚兒根本察覺不出我的存在,所以它們喜歡咬我的魚餌。而你在釣魚的時候,心裏隻想著魚有沒有吃你的餌。魚兒靠近你的時候,你的眼睛在不停地盯著魚,見有魚上鉤,心有急躁,情緒不斷變化,心情煩亂不安,魚兒不讓你嚇跑才怪,你又怎麼會釣到魚呢?”
故事啟思:
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要經常看到自己的缺點以及對手的優點。要善於保持優勢,就要改正不足,正如俗話所說的:知已知彼,百戰百勝。寓言中的年輕人,他沒有釣到魚的根本原因是他的心態不夠平和,在他鼓足勇氣向老人發問的時候,是他收獲最大的一刻。年輕人從老人那裏得到的是一筆財富,他下次釣魚的時候應該不會空手而歸。一個人能知道自己的短處並有針對性地加以調整改進,才能夠勝券在握;隻看到別人的成就,而不知人家成功背後的原因,隻懂得嫉妒和自怨自艾而不懂得檢討,那就會被對手完全地打敗。
心靈感悟:
當我們邁入一個嶄新的環境中時,要學會把自己當作一個求知者,學會借鑒成功的案例和經驗,並與自身的特點相結合,這樣才會有更大的進步。
繡花的鶴
一大清早,鶴就拿起針線,它要給自己的白裙子上繡一朵花,以顯出自己的嬌豔美麗。剛繡了幾針,孔雀探過來問她:“鶴妹,你繡的是什麼花呀?”
“我繡的是桃花,這樣能顯出我的嬌媚。”鶴羞澀地一笑。
“幹嘛要繡桃花呢?桃花是易落的花,不吉祥,還是繡朵月月紅吧,又大方,又吉利!”
鶴聽了孔雀姐姐的話覺得有理,便把繡好的部分拆了改繡月月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