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1)(3 / 3)

問題的起因是什麼?(數學不好的原因是什麼?是數學的某一部分不好?還是數學基礎不好?)

解決的辦法有哪些?(再加強數學學習、請家教……)

我決定用哪種辦法?(請家教)

什麼時候開始做?(明天就開始)

第四步:方法的有效度評估

目的是了解此方法有沒有幫助,若沒有,立刻就改變。

心靈感悟:

焦慮,是人類情緒的殺手,常常使我們的心智蒙上陰霾。一個人,隻有當他的內心保持平靜,才能奔溢出智慧之源。諸葛亮曾說:“寧靜以致遠。”惟有靜,浮動的心緒方才得以回歸。

海明威之死

以創作中篇小說《老人與海》榮獲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著名作家歐內斯特·海明威的生活經曆中,充滿了緊張與壓力,他的內心經受著劇烈痛苦而複雜紛呈的變化。他企圖利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擺脫和逃避沮喪的情緒,如不停歇地旅行冒險,尋求各種刺激性生活等。他在身體上企求生存,而在心理上卻渴望死亡。小說《老人與海》的主人公桑提亞哥在海上與鯊魚搏鬥的經曆與內心活動詮釋了這一矛盾的心態。

打魚老頭兒連續84天在海上一條魚也未捕到。第85天出海,經曆了三天兩夜的搏鬥,終於捕到一條巨大肥碩的大馬林魚,歸途中卻不斷遭到鯊魚的襲擊。為不使馬林魚被鯊魚吃掉,老人奮力還擊,憑著超人的勇氣和力量,一次次把凶殘的鯊魚擊退,但最終船上的馬林魚隻剩下一副骨架。盡管老人失敗了,但“你盡可能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老人的內心獨白,簡直是海明威一生的寫照。作家諾曼·邁勒魯入木三分地剖析道:“海明威這種漂泊不定的生活之真正的根源,是他的一生都在跟沮喪、恐懼和自殺的念頭做鬥爭。他的內心世界猶如一場噩夢。他的夜晚是在同死神的搏鬥中度過的。”

為掙脫焦慮與沮喪的羅網,海明威尋求女人與烈酒的刺激,他跟許多女人有過關係,結過許多次婚,搬過很多次家;飲酒從紅葡萄酒到威士忌,最後到伏特加,但是仍無濟於事。他像隻被凶惡老雕窮追不舍的獵物,被追得走投無路、無處躲匿。在1961年夏天的一天,海明威終因沮喪的困擾而用子彈結束了其頑強拚搏的一生。

故事啟思:

沮喪是常見的一種輕微發作的抑鬱症。一般來說,自尊心極強、缺乏抑製力或對不幸和生活的艱難缺乏準備的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沮喪表現。

沮喪症的主要症狀既有生理上的,也有情緒、思維方麵的。如精神上的持續憂鬱,有煩躁感和空虛感,對生活失去信心;對前途悲觀失望,有一種深深的負罪感,認為生活毫無意義;不能接受外界的影響,對日常生活(包括性行為)無任何興趣;嚴重的失眠,行為異常;精力不能集中,記憶力衰退或優柔寡斷;周身疼痛,常想莫名其妙地哭泣。

在一生中,人都會偶爾感到沮喪。如果對其放任不管,延誤治療,會使病情進一步惡化,極有可能轉為慢性抑鬱症。

台灣羅蘭女士說:“人人都有柔軟的時候,隻看他有沒有方法使自己平安度過這陣心緒上的低潮。假如你有力量,夠堅強,就會發現總有峰回路轉的時候。”

有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撿起一隻上麵爬滿了螞蟻的罐子,幾秒鍾之內,螞蟻就會爬到你身上,你會趕忙將它們掃落。如果你長時間與思想消極的人在一起相處,也會發生類似的事情。你開始走進屋子時心情很輕鬆,可是過不了多久,你就會感覺到他們消極的思想,甚至還會和你的消極思想融為一體。

如果我們把人生看作一條曲折的曆程,那麼道路上的障礙自然是越少越好。那些思想消極的人卻在你麵前設下了不必要的障礙讓你去克服。隻有越過他們的懷疑、異議和非難,你才能取得成功。

心靈感悟:

裴斯泰洛齊說:“沮喪是一個敵人,它會竊據我們的眼睛,用滔滔的細雨蒙蔽我們的視覺,使我們找不到前進的路徑。”振奮起來,拋棄沮喪的心態,勇敢地去挑戰,我們才能在挑戰中改變自己的命運。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一位挑水夫,有兩個水桶,分別吊在扁擔的兩頭,其中一個桶有裂縫,另一個則完好無缺。在每趟長途挑運之後,完好無缺的桶,總是能將滿滿一桶水從溪邊送到主人家中,但是有裂縫的桶子到達主人家時,卻剩下半桶水。

兩年來,挑水夫就這樣每天挑一桶半的水到主人家。當然,好桶對自己能夠送滿整桶水感到很自豪。破桶呢?對於自己的缺陷則非常羞愧,他為隻能負起責任的一半,感到很難過。